“飞”出军旅题材新高度
——评电视剧《海天雄鹰》
栏目:黄金档
作者:高小立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海天雄鹰》海报

  “来啊,拼刺刀啊。”在上世纪60年代,某国某航母编队临近中国海域,航母上的飞行指令员向舰长汇报:“将军,我们正接近中国的领海和领空。”舰长轻蔑地说:“海洋和天空没有国界,谁有力量到达,那里就是谁的。”于是,其王牌飞行员詹姆斯中校率机入侵我领空,我海军101团团长余兆年驾驶歼- 6与詹姆斯展开激烈空战,俯冲爬升、鹞式飞行、死亡翻滚、火控锁定与摆脱,在面对各项性能优于我机的敌机面前,余兆年毫不畏惧,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空中格斗后,大喝一声:“来啊,拼刺刀啊”,将自己化为第四门机炮,人机一体如空中利剑般向敌机扑去,最终锁定敌机将其击落,詹姆斯被迫跳伞逃生。电视剧《海天雄鹰》在如此炸裂热血的空战中拉开了序幕。作为我国第一部反映航母舰载机题材的军旅剧,《海天雄鹰》一开播便以收视率“破三”之势显示了军旅题材的强势回归,可以说这部剧从题材创新、制作水准、艺术呈现,到思想内涵、价值引导、社会影响力,都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旅剧。

  从1840年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到当下个别强权在世界各地制造的地缘政治、军事冲突来看,个别强权向来只信奉“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的霸权主义,要么站队臣服,要么给予全方位的打压,无论是对中国的诋毁和围堵,还是故意拉帮结派在台海、南海制造事端,都是这一霸权主义的典型表现。而随着我国航母陆续下水,以及海军驱逐舰、潜舰的建造速度提升,中国海军不仅能在台海、南海达到区域拒止的战略目的,更能突破所谓“第一岛链”封锁,从浅海驶向深蓝。《海天雄鹰》这部反映中国航母舰载机的电视剧,受瞩目程度已经突破电视剧艺术的“圈层”受众群体,它所引发的观剧“破窗效应”已经延伸到社会现实和网络世界。众多军迷与年轻观众从对隼式飞行、鹞式飞行、超低空贴海飞行的技术讨论,到航母滑跃式与弹射式甲板对舰载机起飞架次、速率的影响,以及有关剧中航母舰载机甲板指挥手语的小视频,都充分证明了该剧成为现象级作品的火爆程度。《海天雄鹰》引发的社会性话题讨论与网络“二创”的“蝴蝶效应”,又加速助推该剧收视率的节节攀升。

  《海天雄鹰》引发的现象级观剧热潮,也对国产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题材内容来看,《海天雄鹰》围绕秦大地、谢振宇、余涛等优秀功勋飞行员,组建成立中国首支航母舰载机试飞大队,从隼式飞行改为鹞式飞行实现陆地挂索成功着陆,克服航母甲板“视觉墙”带来的心理冲击,在动态中保持飞机攻角平衡,最终攻克航母舰载机着舰和起飞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成功实现航母舰载机鹰击长空的壮举。在围绕这一核心叙事的具体情节演绎中,大量带有航母舰载机揭秘性的内容,在以往军旅题材影视剧中是不多见的。但正如秦大地在带领试飞队员做技术动作时所说,这些秘密早晚要被看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过去长久以来因为海空军的相对落后,我们对于远程导弹、核动力潜艇等非对称作战军事力量,是采取较为隐秘的保守方式。而随着海空军日益壮大,尤其以航母成编队的列装,我们对于领海领空的保卫,已经从被动防御转变为“操之在我”的区域拒止战略,这就需要充分展现我们海空军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所拥有的军事威慑力量。通过我军多次海陆空一体的近海、远海军事演习已可窥见一斑。对于未来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必须要从现实角度出发,展现我军“文明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风采。因此,电视剧《海天雄鹰》在题材与内容上的创新性突破是与时俱进的。

  从艺术呈现角度来看,《海天雄鹰》在重金打造下,呈现了重工业与科技未来感的美学特质。都说空军飞行员是用黄金打造出来的,先不说剧中大量逼真的特效画面,单是真实再现歼-6、歼-15等不同机型飞机的每一次起降,都可以换算成黄金计算。此外,剧中空军与海空之王“1V1”的空中格斗PK、舰载机各种炫酷的技术动作、舰载机挂索起飞的养成训练等等,每一帧都让观众为之喝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来都不是唯武器论者,“人”才是军事组成部分中最为核心的力量。从开篇余兆年对敌机那声“来啊,拼刺刀啊”的断喝,到海军副司令员衣振邦指着一片葱郁之地,对刚任命为舰载机试飞大队队长的秦大地说,“他们曾经经历过一场战斗,战斗前夜领导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这个任务不是上战场杀敌,而是为明天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们挖坟墓”。同样,秦大地也为自己和这些风华正茂的舰载机试飞员选好了墓地,再先进的武器装备,再过硬的军事技能,如果没有余兆年、秦大地身上这样向死而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如果没有“来啊,拼刺刀啊”的军人血性,也是难以取得最终胜利的。如果说,先进的航母和舰载机是我军时代风貌的写照,那么,“拼刺刀”精神则是人民解放军永不褪色的军魂。

  这部《海天雄鹰》对于观众来说,看的是中国第一艘航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看的是中国军队的日益强大,看的是威武之师的不可战胜。

  (作者系中国视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北京评协视听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