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背景下
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杨桂财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步而兴起的数字媒体艺术为视觉传达设计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整合图形、声音、影像等元素的数字媒体,可极大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而更好地提升设计效果;依托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可以按照真实人物、物件等构建出相应的虚拟场景,实现设计元素的丰富,想象力的提升;在交互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加持下,增加视觉传达设计的交换性与主动性,实现相关信息的立体化、全方位传播。因此,应在数字媒体艺术语境下,积极探索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路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培养复合型创意人才,为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人才支持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艺术审美修养,掌握创新思维与沟通表达能力,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能够在文化出版与传媒、儿童美育教育、互联网、品牌设计、女性发展等领域的视觉设计方向发挥作用的设计创新人才,是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背景下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此,要积极培养具备创意创新思维,掌握现代数字媒体设计和传统平面设计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一,围绕文化与传统、视觉元素、设计理论与方法、品牌形象设计、媒介与材料、设计思维、数字技术、用户体验等内容,设置学科素养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性课程,有目的、分阶段地强化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在基础阶段的广度和专业培养阶段的深度,以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未来设计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其二,用好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京津冀毕业设计联展、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展、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海峡两岸汉字文化创意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等设计竞赛中取得佳绩的人才,以构建齐图文设计实训室、丝网印刷实训室、模型制作实训室、多媒体设计实训室等校内实践平台,促进现代设计的概念、思维、表现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提升视觉传达设计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提供科学的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多感官共鸣的交互体验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媒体,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更为科学、多样的传播方式。对此,视觉传达设计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传播途径或方式,为受众提供多感官共鸣的交互体验。一方面,利用技术优势完成设计过程中的部分工作,或者优化设计环节,降低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其能够更多地专注于设计环节,以实现设计的精细化处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同时,还应依托技术手段,对设计进行市场预测和科学评估,并以预测、评估结果为重要导向,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为设计“活起来”提供更多可能。在数字媒体的加持下,受众的视觉体验不再仅局限于静态作品的呈现,而能够从动态感中更为真实地感知设计理念和其所蕴含的丰厚情感,实现了动静结合的呈现方式。在视觉感官刺激的基础上,设计作品为受众和设计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互动的桥梁,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更为受众提供了听觉体验。因此,设计者可通过声音来增加视觉传达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使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对设计作品产生共鸣,以增强视觉传达设计的交互性体验。

  丰富艺术人文新内涵,为受众提供丰富的精神和情感体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跃升,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以及现有的审美水平也随之提高,开始重视设计中所体现的精神意蕴和人文价值。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师既要发挥创意,设计出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视觉作品,又要兼顾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能够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对此,设计者应将设计重心逐步转移到设计理念上,践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赋予理念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丰富作品的人文价值,从而带给受众更全面、更多样的体验与服务,以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例如,在开展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时,借助互联网等平台明确受众群体的特点、审美水平及其真实的精神需求,并将其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串联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强化设计的人文感、时代感,丰富设计的艺术内涵;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视觉艺术相关的元素,如民族图案、传统色彩、祥纹等,并需求其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契合点,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与传播。

  整体而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也为视觉传达设计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相关从业者要抓住机遇,不断优化自身条件,创作出满足大众需求的精品。

  (作者单位:南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