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精神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蹈诠释——
《丝路花雨》与《簪花仕女》的时空对话
栏目:观察
作者:鲜莎莎 宗学良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舞蹈作品《丝路花雨》和《簪花仕女》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首部以敦煌为题材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开启“古舞新创”的艺术创作潮流,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各类舞蹈形象,完成全新的舞蹈身体语言塑造,首创“敦煌式”“S”形和“三道弯”的曲线造型,推演出“S”形的运动规律,以舞载道,运用敦煌文化符号中最有力的中国舞蹈语言之输出,让“反弹琵琶”与“飞天”等形象成为被世人所熟知的敦煌舞蹈视觉形态,由此开创了享誉海内外的敦煌舞语言体系与身体美学。

  《簪花仕女》以《簪花仕女图》为创作蓝本,通过汉唐舞蹈语汇展现唐代女性优雅韵味。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并非完全复古,而是在古典舞蹈基础上融入现代的舞蹈动感。传统古典舞蹈中,女性转身强调柔美,多为轻盈飘逸。但在《簪花仕女》中,编导对转身动作进行创新,融入“失重倾拧”和“柔韧控制”,使其在圆润流畅的古典柔美中增添了现代动感力量,呈现出诗、乐、舞一体的古今交融美感。

  时空对话: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古典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韵味。现代舞蹈注重个性表达和创新精神,追求身体自由灵动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表达。在古典与现代舞蹈对话中,两者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从古典舞蹈中汲取灵感,参考其优美动作设计和独特艺术风格,融入现代元素理念、舞蹈编排手法和表演形式,从而“活化”文物,出“画”成“舞”,以“舞”载“物”。

  《丝路花雨》作为“敦煌舞”的开山之作,创新性地提出扭腰出胯、抬腿回勾、“S”形和“三道弯”的独特造型,同时吸收壁画中胡旋舞、胡腾舞、六么舞、清商舞、霓裳羽衣舞及黑巾舞、波斯舞、土耳其舞、印度舞、盘上舞等异域舞蹈,精彩纷呈,而且通过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伊努斯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故事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辉煌景象展现于世,更是弘扬了丝绸之路“友好通商、互惠共融”的优良传统,彰显了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

  《簪花仕女》通过现代编排手法和灯光舞美等舞台技术,让古老画作“解构再创造”数字化高清重现,营造出梦幻般的唐代宫廷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舞姿融合古典舞蹈的细腻柔美与现代舞蹈的跳跃动感,使其既保留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让观众恍如穿越时空,得以亲身感受盛世的繁华美丽。

  《丝路花雨》和《簪花仕女》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作品,在国内外演出中广受好评。以舞为媒,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通。《簪花仕女》使观众深刻感受到清雅瑰丽的大唐舞韵;《丝路花雨》以敦煌壁画为素材,展示丝绸之路的恢弘场景。《簪花仕女》结合现代舞编创技法,呈现出古典与现代并存的舞蹈风格;《丝路花雨》融入多民族舞蹈艺术形式,博采众长,形成新颖独特的大型舞剧。两部作品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通过时空对话的方式,带领观众回溯过去,体悟中华千年熠熠的历史光辉,引发其对现代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反思,从而激发起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意识。

  通过舞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为实现优秀文化传承,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尤为重要。舞蹈艺术家需孜孜不倦从古代浩瀚的典籍海洋中探寻,从历史文物纹路中细腻揣摩,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精髓。细致研究文物史料,采集古老音乐节奏,复现曼妙舞姿动作,重制古代服饰道具,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深入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基础上,舞蹈艺术家致力于将宝贵文化遗产以创新方式表现。巧妙运用现代舞蹈编排技巧,将古典舞蹈的优雅与现代舞蹈的动感完美融合,使得传统与现代在舞台上交相辉映。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舞台技术,打造出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在欣赏舞蹈时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力,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为了传统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创新,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舞蹈院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院校鼓励年轻一代舞蹈人才勇于创新,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合作,引进外来优秀艺术元素,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通过交流活动,舞蹈艺术家有机会与世界各地艺术家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推动舞蹈艺术繁荣发展。

  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为传统文化传播推广提供便捷途径。舞蹈艺术家通过平台发布精美舞蹈视频、详细教学资料等,让更多人随时随地了解传统文化魅力。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传统文化传承变得更生动有趣。

  《丝路花雨》与《簪花仕女》两部作品以舞蹈形式跨越时空进行深刻对话,展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力。这种对话是艺术交流,是文化传承与发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时代性书写。

  (作者鲜莎莎系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讲师,宗学良系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