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
深度贯通的实践思考
栏目:新思享
作者:张天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和检验标准就是繁荣创作、服务人民。中国文联党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聚焦新的使命任务,高度凝练概括地提出要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深度贯通起来,既充分强调了党领导下的文艺界人民团体在团结引领文艺工作者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上肩负的双重职责,又基于二者的深层次规律,从辩证统一的逻辑视角为推动文联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创新空间。积极探索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深度贯通的科学化路径,是当前文联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破解的一项重要实践课题。笔者认为,可以在四个维度上用心着力。

  在宏观战略上,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创新创造活力是根本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推动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从根本上是要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集聚起庞大内生动力,而引发动能向势能的长效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文艺战线的力量发动起来,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作能量激发出来,推动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这既是对文艺工作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指导文联工作实践的重要方法论。

  要充分借助和发挥全国文联系统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把宣传和发动作为“做人的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阐释,特别是要通过专家理论解读、文艺名家宣讲、精品案例解析等方式,把蕴含其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历史观、时代观、创作观和方法论阐释清楚、讲解透彻。另一方面,要精心擘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宏伟蓝图,认真谋划、科学规划各艺术门类和领域的创作方向和重大选题,广发“动员令”,常吹“集结号”,用伟大事业唤起、感召和激励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党的文艺事业和生产创作实践,汇聚起磅礴的文艺创新创造伟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等重大主题创作的组织化实施,带给我们很多鲜活的实践经验和有益的工作启迪。

  在实践策略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最优路径。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界是思想活跃的地方,也是创造力充沛的地方,济济多士,英才辈出。我国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要进一步树牢人才驱动发展理念,把创新开展人才工作作为“做人的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复杂性。要摸清底数,通过各艺术门类文艺评奖、“艺苑撷英”人才推选、专家调研推荐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掌握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文艺人才的梯队结构、分布规律和发展现状,建立较为完备人才信息库,并实现动态化管理,做到时时心中有数。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维度、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抓好文艺创作、表演展示、理论评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采风创作、项目扶持、培训研修、名师指导、主题展演、论坛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文艺人才的理论素养、专业素质和艺术水准。要建立追踪培养办法,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切实做好文艺精品打磨、深度展演展示和立体宣传推广等后半篇文章。深耕多年的中国音协“词曲作家高研班”、中国舞协“培青计划”,树立了文艺人才培养发展的实践典范,需要深入总结经验规律,创新理念、健全环节、完善机制,实现文联人才品牌项目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在重点突破上,新兴文艺群体团结引导工作需要取得更大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文艺两新”作出精辟论述,并强调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十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国文联系统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延伸联系手臂,“文艺两新”的团结引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文化文艺各领域的拓展性应用,“文艺两新”的群体构成、数量级别和业态分布也发生着重大改变。无论是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变化、落实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要求,还是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都需要我们在团结引导“文艺两新”的方法手段和工作机制上取得更为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

  “做人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心的工作。“文艺两新”与传统意义上文艺工作者的共同点是,他们所从事的同样是文艺创作生产活动。因此,“以艺通心”也是我们做好“文艺两新”工作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与渠道。要积极搭建以文艺作品为载体和链接的“连心桥”,通过创作研讨交流、同台展演展示、联合开展创作等方式,淡化“新”,秉持“艺”,进一步破除体制界限和机制障碍,不断深化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让“有生力量”化为“生力军”,成为共同体。“文化进万家”“百花迎春”“新兴音乐群体轻骑兵”等品牌活动,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与尝试。

  在导向引领上,加快构建“三个面向”的新时代文艺评价体系。导向引领,是“做人的工作”的首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其核心任务是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时代、淬炼思想,并付诸于繁荣创作、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重视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到建设文艺理论评论“三个体系”,再到文艺评价体系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文艺评论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中地位作用的系统性深化,不仅仅拘泥于对文艺作品质量评判的标准和方法,更加关注于对文艺发展方向和可持续性的探究,更加强调于对文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导向性的引领。要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目的性意义和工具性价值,把新时代文艺评价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更具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既要适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际发展需求,又要具有构建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与格局,还要确立中华审美的价值标准、审美范式和理论范畴,彰显出文明古国文化自信自强、赢得长远未来的信心与勇气。

  (作者系中国音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