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和湖湘文化的双向奔赴
——湖南美术馆首届公共艺术季展览评述
栏目:新气象
作者:何玲 欧阳德海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展览现场

  近日,湖南美术馆举办了“奋进新时代 共享新生活——·漫·慢”首届湖南公共艺术季展览,该展览作为公共艺术和湖湘文化的一场双向奔赴的视觉盛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转化、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艺术与心灵的深度对话,再次掀起长沙这一“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中的网红艺术话题。

  湖南美术馆以“传承经典、聚焦当代、立足湖湘、面向世界”为理念,始终坚持学术立馆、学术强馆,打造展览品牌。策展团队以“近现代湖南地域美术史研究”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发力,使地域文化成为学术展览的“辐射源”。

  湖南作为鱼米之乡、伟人故里,千年文脉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如何把认知层面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展览形象,也是湖南美术馆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策展团队经过精心谋划,决定把公共艺术展览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引入三湘大地。

  公共艺术异于传统架上绘画,作品样式新颖,容易让观众产生理解与接受度上的瓶颈。在“湖湘文化”为主旨的叙事逻辑下,湖南美术馆采取室内外结合、因地制宜的展陈布局,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开放而多元、亲近又神秘的全新展览语境,使人能够深刻感受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交织感、科技与文艺的融合感、心灵与艺术的对话感,使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展览以“”“漫”“慢”三个同音字作为展览主题。“”代表着四水汇聚的湖南;“漫”则兼有浪漫、精致、溢出等多重含义,契合公共艺术向外界延展扩散、与公众互动的特点;“慢”则是指“慢生活”,贴合当下全球公共艺术界关注的艺术疗愈话题,希望公众在这个展览里慢下来,感受艺术、治愈心灵;这一具有“共享”意义的主题既给展览带来了传播力,同时也兼具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和国际视野。四叠结构字“”本为生僻字,但在2024新年开展之际,龙年“龙行龘龘、前程朤朤”之类使用四叠结构字的祝福语一时风行,加上策展团队在展览海报标识、配套设施、氛围营造等方面着力追求现代感,所以展览一经推出即引领风潮、声名远播。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美术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本次公共艺术季展览探寻特色、探索创新的一个着力点。

  本次展览汇聚了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隋建国、徐冰以及湖南本土艺术家等共计68人,均以湖湘文化、湖南山水为创作立意,探讨了艺术与科技、艺术疗愈、材料转译及儿童美育等多个话题。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站在时代前沿,以国际视野审视与观照传统,在兼具在地性、国际性与时代性三者的前提下,加入现代科技为“催化剂”,探索创新表达方式。展出的40余件公共艺术作品,涵盖现代及后现代主义雕塑(如隋建国作品《无形之形1#》、沈烈毅作品《雨》、林岗作品《仁者乐山》、陈卓作品《饰物研究——涟莲连1#》、罗旦作品《平衡系列-Rolling》、徐升作品《砍浪》等)、装置(如丁为作品《圆·融》、苏雅作品《息壤》等)、影像(如张海超作品《波形之拟态场域》、王杰作品《共书竹风WIND COMES WITH THIN BAMBOO》)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了声光电、动态捕捉、虚拟现实、网络交互、3D打印、新工艺新材料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由于多数作品都体量巨大,本次展览在湖南美术馆一楼展厅与外部广场同步布设,同时充分考虑作品特点、观众流线进行分区设置,因地制宜的开放式展陈布局,高度释放了作品的艺术信息,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景观,既拓宽了观展物理空间,同时也延展了思维精神空间。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展览带来观赏价值,互动则成为一款重磅展览必不可少的考量,本次公共艺术季可观可赏、可触可感、可思可游,不同的交互形式带给观众更新奇、更贴切的审美体验。多维的创作视角也促进了观众对艺术的想象与认知,源于楚汉文化的形象再创造(林岗作品《舞者》)、与未来对话的时空传达(鲁雯、谭建明作品《自然之境》)、基于卫星遥感地图的山川俯瞰(谭勋作品《谷歌地理计划—岳麓山》)、湘水的数字化呈现(燕柏彤作品《湖湘之水》、马得作品《湘水漫音》)、量子态下的本体认识(景晓雷作品《世·界》)、儿童视角下的色彩与造型(董书兵作品《大地之子》、彭显锋作品《匣·霞光》)、超大体量抽象多维空间下的游走体验(冯羽作品《湖山》)、东方哲学的图形化展示(邬建安作品《精气》)等等。

  本次展览量身打造了“艺术地图‘màn’游美术馆”八大主题公教活动:通过“木林森计划”活动,邀请儿童绘画义卖捐赠新疆阿拉善地区植树;水漫漫·大爱无“江”共绘湘江之水、“城市漫游瓶”活动开展陌生人人际互动、慢下来·集满惊喜(打卡集印章)、慢慢走·集赞有礼、美育课堂、策展人/艺术家带你看展览等,引发人们对艺术、自然、宇宙、环保、科技、未来,以及城市生活与人际关系的深度思考。展览宣传上的人际裂变效应实现了观众的群聚效应,公共艺术成为热门话题和“引力场”,《光明日报》《中国美术报》《潇湘晨报》《长沙晚报》以及雅昌艺术网、新湖南等媒体报道;展览期间接待观众近30万人,观众流量最高达每日8000人次,得到业内好评。

  “·漫·慢”首届湖南公共艺术季通过文化与科技的双重发力,在湖湘大地绽放出绚烂的文艺之花,为后来者研究“艺术作品与社会的公共性对接”、完善改进公共艺术展览形式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式与研究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