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文化不仅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更是乡村赓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充分融合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特点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体现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体现为通过开展各种乡村文化活动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精神需求,增强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式现代化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体现为通过传承传统生态智慧、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观念以及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促进乡村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文化以悠久的农耕文明为底蕴,是农耕历史轨迹的承载者,也是当代乡村社区生活的精神基础。乡村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内容,也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基因。乡村文化能够加强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激发乡村居民的创造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同时,乡村文化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正面临传统文化消解和现代文化孱弱的双重约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亟须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多元要素,走多元协同、立体多维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首先,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资源基础性作用。乡村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挖掘、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和习俗等文化资源,让乡村文化在延续中创新,在创新中繁荣;要举办各种乡村文化节、艺术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丰富乡村居民文化生活,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要通过学校、社区教育等途径,将乡村文化植入教育体系,培养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其次,要切实培养好使用好乡村文化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激发乡村文化人才的潜力和活力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这就要求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人才培育体系,通过设立培训班、研讨会和师徒结对等形式,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文化人才;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文化人才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活动和创作中;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文化人才提供展示和发挥作用的平台。
第三,要大力发展和繁荣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乡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进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和繁荣乡村文化产业,首先政府应出台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相关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并注重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品牌价值;再次要深化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文化。
第四,要加快完善乡村文化设施体系。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性工程,健全完善的乡村文化设施体系,一要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文化场所硬件设施;二要利用互联网、AI等现代科技手段赋能和提升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范围,如开设数字图书馆、线上文化平台等;三要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四是建立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机制,并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营机制,确保文化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要着力加速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文化治理是乡村多元主体以文化善治为目标参与文化活动诸方式的总和。加快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一要构建以文化制度体系为中心,以结构体系、功能体系、支撑体系、方法手段体系为骨干的多维的文化治理体系;二要优化以文化体制为统摄的文化治理运行动力机制、耦合机制、外部控制机制和自组织运行机制;三要注重先进性乡村文化的嵌入与耦合,多元文化主体自觉自信的协同治理,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速城乡文化互构,以及现代智能技术在文化治理中的广泛应用。
(作者系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