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一个文人的使命
——记《中国县域历史长卷——四大直辖市及台湾卷》书法作品展
《中国县域历史长卷》书法作品(局部)
历时3年,融真、草、隶、篆4种书体,手书16万字长卷,全景式展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和宝岛台湾省的百余个县域历史演进……在《中国县域历史长卷——四大直辖市及台湾卷》书法作品展现场,观众无一不被作者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执着的文化坚守所撼动。
4月3日至21日,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支持,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书画艺术教育研究院、国礼艺术馆、北京清雨书画院主办的《中国县域历史长卷——四大直辖市及台湾卷》书法作品展,在中国农业大学文化艺术馆展开了这部数卷长轴连成的鸿篇巨制。何以书?为何书?作者吴晓称之为“一个文人的使命”。
《中国县域历史长卷》以省分卷,每个地级市为一分卷,用书法编辑记载各个县域历史沿革、历史遗迹、历史名人等厚重的县域历史文化,主体内容以小楷手书,用墨浓淡相宜,章法布局颇具新意,既是书法作品,又是珍贵史料。
“郡县治,天下安”,县乃国之基。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单元,县域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深刻洞察之下,吴晓着手策划编辑了《大美县域》系列丛书,成为创作《中国县域历史长卷》的思路来源和内涵基础。
从事30余年的文字工作让吴晓的书法作品具有浓厚的文人情怀和书卷气息。其书法以行楷见长,各体皆通。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历代文人墨客喜以书法达情表意,或题写诗词歌赋,或抄写佛经碑文,却少有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书法经典。吴晓说:“对于宏大的国家历史,司马迁著《史记》,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绝唱闪耀千年;而在地方史志方面,虽然历史上都有县志体现,但是可读性十分受限。怎样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历史文化拢在一起,怎样将地域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呈现出来,记载历史、传承文明,逐渐成了我关注和思考的焦点。”
另一方面,常年习书,让吴晓收获的不只是笔法精进,还有精神境界的再度升华。他对书法有着自己的见解——“书者,初以结体论之,次以章法论之,再以气韵论之,最后以情怀论之。结体能品风貌,章法足以传神,气韵可生逸品,唯真挚情怀方能传承千古也”。在他看来,现当代的书家大都将精力聚焦在技法层面,一味追求线条、章法、布局的极致,在内容上少有创新,缺失思想和灵魂的书法作品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文化属性。为书法内容赋予内涵,为地域文化留住根脉,这两条线索让吴晓决心以编辑的手法从纷繁的地域历史资料中提炼出最精粹的县域历史文化,再以书法的形式和统一的模式尽数表现中国县域几千年的发展和延续。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内容编写尤其考验功底和意志。查阅资料、核对史实、提炼文字,几乎占据一大半的时间,不仅要查阅县志、参考省市通史及历代进士名录等相关资料以保证真实性,他还坚持历史名人必须是出生于本县或对本县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则,反复甄别。当大家都惊叹于如此浩大工程背后作者的定力心力时,吴晓却笑着称“创作的过程很艰辛,但是不枯燥”。自“山西卷”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目前他已经完成了8个省市县域历史文化的编写工作。“我越写,越觉得这件事值得去做,因为每个县的历史文化都不相同,是一次让我向古人求教的过程,是一种恩赐和享受”。
谈及“台湾卷”的创作,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吴晓记忆犹新。“吴凤……清康熙六十一年至乾隆三十四年任阿里山通事四十八年,为劝番人摒弃‘粟祭’恶俗自己以身被番人误杀而使其感动遂立誓放弃恶俗并建庙纪念。”“丘逢甲……晚清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台割让日本后写拒倭守土血书亲率义军抗日力战二十余昼夜……”长卷中,悉数列举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侵略者、殖民者及台独分子奋勇斗争的英雄事迹,再现了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展示了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行使主权和管理权的真实历史。
在展览开幕式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表示, 《中国县域历史长卷》为当代书法创作带来很多启示,中国书法创作不能只追求技法层面,而应该在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上多下功夫。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竹村认为,《中国县域历史长卷》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具有很大创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情有所寄,兴有所托。吴晓坦言,起初创作《中国县域历史长卷》本来只是为自己后半生寻找一份打发时间的“工作”,不承想这份笔墨情、爱国情却成了让他倾其一生的事业。身后的伟大祖国和优秀文化给予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他打算用余生去完成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个县域的历史文化编写工作,为国家,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印记,这是一个文人的使命。正如吴晓所说:“任何宏大的书法展都是短暂的、平凡的,但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永恒的、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