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彰显古代能臣干吏凛然之气的正剧
——评安溪县高甲戏《李光地》
栏目:品味
作者:汪守德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甲戏《李光地》剧照

  由方朝晖编剧,吕忠文导演,吴启仁音乐设计,林志斌舞美设计,石福林、林怀锋、陈进伟、林连城、王琼芬、郭宗华等主演,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高甲戏《李光地》,以清康熙年间的名臣李光地为原型,讲述了其勤勉为官、不避艰险、仗义执言的种种感人事迹,使一位清代良相的艺术形象生动地立在了舞台之上,演出因此受到了广大观众和戏曲专家的广泛好评。

  对于当代观众来说,李光地或许是个并不广为人知的名字,但他是位了不起的、应当令人赞赏的历史人物。他出身于福建省安溪县,在清廷为官四十八载,因其为官清正、勤政为民、建树甚多,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被康熙皇帝赐予“夹辅高风”牌匾,雍正皇帝称为“卓然一代之完人”,显然堪称封建社会官员应当效仿的楷模。在作为与名声上如此杰出的李光地,自然是安溪人的荣耀与骄傲。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用戏剧艺术的形式,给这位属于本地的乡贤立传,既是一种必然的题材选择和开拓,让更多的历史生活和文化名人,成为丰富和拓展戏曲创作的一种重要取向;也可以使古人宝贵的政绩和风骨为后人提供某种仍然有益的启示,并使其精神发扬光大而延泽后世。

  高甲戏《李光地》作为一部人物传记体的戏剧,在选取角度与素材上进行了精心的考量。主创最终确定从大处着眼、从尖锐矛盾入手,即从李光地丰富人生与为官经历中,选取最能体现其性格气度、胆魄智慧、胸怀境界的重要事件来进行构剧,将其置于激烈的戏剧性矛盾之中来进行刻画。剧中有三个事件构成了剧作的主要事件,给了我们极为深刻的印象。首先是表现李光地冒险劝诫和阻止“圈地”运动。李光地为官之时正值康熙为帝的清代前期,清人入主中原后以论功行赏为名,把原本属于汉人的土地强行圈给八旗子弟,而致失地汉人生活无着,从而不仅使民族矛盾不断加剧,更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任直隶巡抚的李光地,面对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社会现状,并不是明哲保身、置若罔闻,而是与主张圈地、从中牟利的权相明珠、直隶兵马都统巴寿等人据理力争,成功化解了其心怀歹意、明枪暗箭的中伤;更以痛彻激愤之语冒死力谏康熙帝,终于使康熙帝心有所动,慢慢改变了“圈地”先制,使如此不得人心的弊政得以根除。若从减轻人民苦难和推动历史进程的角度来衡量,此举是李光地一生中最重要的、最值得称道的政绩,表现出了其心系苍生、敢于直言的耿耿之心、无私境界和高贵品质。剧作在人物身上所喷发出的浩然之气令人荡气回肠,给人以充塞天地、横绝四海之感。

  其次是围绕参政陈方所谓反诗的文字狱一案,揭示李光地犯颜直谏的胆魄和巧妙化解的智慧。明珠认为陈方的诗句“牧马群嘶在远山,代谢偏知金气尽”存有反意而挑拨康熙欲置陈方于死地。受到蛊惑的康熙既深为震怒,又保持了相应的冷静,要借陈方诗案来测试李光地,看其是否“轻友贪位”,或是否有“轻我族之心”,若如此将不惜“挥泪斩马谡”。剧作对此的表现是十分精彩的,既反映了康熙难测的帝王心术,又显示出冷峻狠辣的无情之处。当李光地进宫面君的时候,戏曲采取罕见的“弈谏”的方式来表现李光地对这一重大矛盾的解决,不仅力谏康熙陈方之诗只是写应时景物而非他意,并用康熙曾经的评价“天下廉能之士,无出陈方之右”,以及“九宫失士,老帅难安”的弈棋道理,以小喻大地说服康熙,使其心头的疑云得以消解。剧作在此又让李光地进一步用“中华一体,满汉一家,不当一族之君,要当天下共主”诤言,让本就颇为开明的康熙打破了其认知上的局限,收取了幡然醒悟的奇效。这里应当是剧作最为精彩的桥段,反映出李光地过人的眼光和胆识、胸襟和境界、巧思和智慧,使人物的形象显得异常的高大和丰满。

  再次是治理永定河水患的剧情,同样展现李光地果断采取的雷霆手段。尸位素餐的河官吴禄礼,依仗其阿舅明珠的权势,以偷工减料和克扣工钱口粮而大发河款之财,甚至荒唐到期盼落雨溃堤掩盖其罪责的程度。加之八旗营兵圈地侵占河道等原因,而引发河堤大面积崩溃造成水患,严重威胁到京师的安全。剧作表现在此形势危急之下,李光地积极请旨治河并微服私访,以测字等巧妙方法查明了河患发生的真相,将吴禄礼和柴师爷等贪赃枉法、危害百姓的渎职官吏收押大牢。继而在哈参将带兵闹事、杀害民工的恶性事件发生时,李光地在面对巴寿等人的威胁逼迫和蛮横阻挠时,不得已亮出康熙授予的尚方宝剑震慑住了对方,将哈参将极刑问斩。戏曲通过富于传奇曲折、趣味横生的情节,表现在复杂的政治情势下,李光地亲临现场、深入底层的为官作风,与不法之徒斗争的高明策略,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气概,显示出勇毅过人的才干、正气和魄力。特别感人之处还在于,洪水猛涨之时,李光地身先士卒率众人加固大堤,使京师转危为安,他自己却坐于石上慢慢瞑目而殒身于任上。剧作正是以这样一个个重要事件为强有力的支撑,塑造出了一个封建王朝之下的能臣干吏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令人回肠荡气的浩然之歌。

  作为地方戏曲,高甲戏《李光地》的剧情设置,不是一般化的小事小情的叙事,而是从大处落笔,反映出大的格局。如通过表现李光地与主张圈地的明珠之间的斗争、李光地与康熙皇帝的交织、康熙与明珠之间的矛盾等,形成了多层次的戏剧关系。这些关系基本上都带有生死交锋的意味,尖锐、紧张而激烈,形成了极强的戏剧张力。我们透过剧作可以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在清王朝统治下,李光地作为一个汉臣为官做事是怎样的举步维艰而又心怀坦荡。他既要面对和尊崇帝王的无上权威,又要设法对抗和破解明珠、巴寿、哈参将、吴禄礼等人的无端歧视和傲慢霸凌,以隐忍克制为前提爆发出为政的巨大力量,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李光地所想所做的,既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又为清王朝政权稳固着想,所以看上去他虽然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常常陷于被动和危局,却因能获得康熙帝的赏识、理解和支持而最终走向成功,进而建立起自己的功业,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地位。剧作着重于构建矛盾冲突,又总能将矛盾冲突不断地推向高潮,又在转折和转圜中使矛盾得到令人信服、合情合理的处理和解决,使人物形象在风云激荡、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总体而言,《李光地》一剧由于剧情环环相扣、切转洗练自然、风格明快大气,营造出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戏剧情境,呈现出剧作鲜明突出的主题寓意。主要演员的表演亦可谓神形兼备、唱念俱佳、精彩生动。唱腔设计和配乐堪称张弛有度、节奏分明、情感饱满,洋溢出浓郁的剧种特色和乡土气息。舞美设计运用的是高度简约的象征手法,较好地映衬和烘托了这部戏的特定内涵和核心主旨。本以丑行见长的高甲戏剧种,在这部剧作中大胆改以张扬大气和正气为主,以出色的丑行艺术为辅,将剧作演绎成一部正气凛然、感天动地的正剧,这无疑是对剧种艺术表现样式和路数的一种有力拓展,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挖掘与弘扬。可以说这部历史题材的人物戏,达到了精神高度、文化价值、艺术内涵的高度统一,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