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山的时代与记忆
——记“时代与记忆——蔡超艺术文献展”
作者:秋如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八十年的时光不长也不短——八十载春秋,让蔡超从默默无闻的草根画家成长和蝶变为全国知名的大画家;八十载岁月,又让他沉淀为平淡豁达的老者。今年是已至耄耋之年的江西省美协名誉主席蔡超从艺六十周年,作为江西省美术馆“出赣入鄱”名家系列展之一,1月18日至2月25日,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协、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西省文联主办,江西省美术馆、江西画院、江西省美协承办的“时代与记忆——蔡超艺术文献展”在江西省美术馆举办,学术研讨会同期举办。这个艺术“叠加”文献的展览一如蔡超本人所言,“有很多画外的故事,告诉大家为什么我能走到今天,这些故事可能对别人也会有启发”。

  在本展策展人张林杰看来,展览富有研究性,同时“也是一个有温度的展览”:“蔡超老师保存了海量的图片、手稿、书信、学习笔记,从他的创作与人生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一代人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的真诚,而这正是我们当下时代所缺乏的,希望展览能够给更多的年轻人呈现这些真诚。”本次展览作为画家从艺以来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梳理最系统的一次历史回顾性展览,以超过600件作品和文献的规模,对蔡超的艺术生涯进行全面回顾,对其丰富的创作成果进行全面展示——在展览的文献部分,展示蔡超从艺六十年来的学习、工作和艺术实践经历,包含连环画、壁画、肖像、速写、主题创作及文献史料;而在作品部分,则呈现了其工业、“一带一路”、革命历史、古代经典、自然家园等主题的创作。展览对梳理江西艺术历史、构建江西艺术名家系统性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是江西近现代美术重要的个案研究展。

  真正的人民形象

  “从某种意义说,他不仅代表着江西中国画的创作高度,也代表了当代中国人物画坛的学术水准及艺术品格。作为传奇人物,他赡闻博洽,堪称一部生动而鲜活的江西当代美术史;作为艺术家,他以个人的努力为江西美术赢得全国知名度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封治国直言,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蔡超”这个名字几乎是江西美术的代名词。

  作为今日名家的蔡超,出身却很平凡,早年生活和学习并不顺利,特别是童年时被庸医误诊,落下终身残疾。尽管他从未进入专业美术院校学习,却在艰难的自学中形成了“转益多师”的开阔视野。“我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一定要学个本事才能养活自己。”回忆过往,蔡超直言“到现在还是这个信念”。他通过勤奋的速写训练奠定了扎实的造型基础,又经由黄秋园、方增先等南北名家的耳提面命,系统掌握了中国画创作的技术语汇。热爱美术的他,20岁时作为业余爱好创作的《师徒好》获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背着速写本,踉踉跄跄走遍了江西所有革命老区,这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和感受。1970年他创作的中国画《农村调查》在全国一炮而红,那时他还不到30岁。早年曾临摹过蔡超作品的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主席、广州市美协主席汪晓曙认为, 《农村调查》等作品,从图像叙事、坐标角度而言颇具前瞻性,影响着一代代人。

  在繁忙的美术创作、美术工作之余,蔡超还抓紧点滴时间,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连环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委员、四川大学教授林木指出,蔡超的几十本连环画,磨练出扎实的人物画功底,为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水墨画人物语言奠定了基础。

  借由这些积累,蔡超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1994年他的作品《顶梁柱》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上获得最高奖,让他再一次被全国美术界关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山水、人物、花鸟,都是他不停深耕的方向。

  在这一时期,《静静的秋夜》《众志成城》等作品,展现出蔡超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和拓展。汪晓曙认为,蔡超对人物形象把控的精准,不仅在于技巧的表达,还在于人物情感的表达极具绘画性。“作为一位具备卓越造型能力的人物画家,蔡超始终坚持深入现实生活,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以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断从生活中提炼创作母题,发掘常人所不易察觉的艺术趣味。他笔下的人物总是葆有鲜活的生命和气息,他们不是空洞的‘人民’,而是牢牢与地气相接,与时代共呼吸的真正的‘人民’,他创造了崭新的属于赣鄱大地的人民形象。”封治国说。

  “三好画家”

  “我在画画这条路上走得是比较顺的。”谈及艺术创作,蔡超不提辛苦,只言幸运。步入21世纪,《金色的胡杨》《牛群踏得夕阳碎》《玉门关》《井冈峭壁图》《耸翠井岗主峰》等山水题材作品,《浩渺鄱湖鱼米乡》《方志敏狱中斗争》《安拉拉特山麓》等人物画特别是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佳作迭出——蔡超从未将自己拘束于某一门派或流派之中,而是善于从多种艺术门类中提取丰富营养。“蔡超老师各个时期的作品都紧扣时代的脉搏,他是不同时期艺术美的创作者。”中国美术学院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正说。

  在封治国看来,蔡超不仅继承了徐悲鸿、蒋兆和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优良传统,更以“笔墨当随时代”的勇气和魄力,在工业题材领域树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绘画范式——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突破。在江西省美协原驻会副主席李晖看来,蔡超的工业题材创作,“大作品令人震撼,小细节精彩绝妙,作品令人常看常新”。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刘建认为,他的工业题材创作恰好反映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进程,同时他还在挖掘创新,探索新时代新工业环境下的新表达。

  “蔡超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画界工业题材创作的第一人,他通过自己对时代的认知、对传统语言的理解,结合传统语言与时代叙事,在创作中吸取空间主义与现代主义,投入真诚的创作情感,调动一切元素构建场景、设定人物,表达自身对艺术的追求。”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原副主任、美术理论家罗一平说。

  蔡超不仅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工业题材风尚,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现代性探索提供了极富借鉴意义的成熟个案,更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笔墨语言体系。他创造性地将“破墨法”发挥到新的高度,并炉火纯青地将其运用于人物、山水及花鸟创作之中——从20世纪末开始,其鲜明的“蔡家样”风格即被中国画坛所熟悉且称道。

  “他对青年人才给予厚爱,总是鼓励青年后生通过考研、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江西省美协原副主席、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支林说。蔡超以开拓性的勇气,将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题材建构、图式语言推向了新的境界;作为师者,他为江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他关爱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在不遗余力的奖掖和言传身教中,努力推动江西美术迈向更高的台阶。

  “蔡超老师就是一座高山、一位德艺双馨的美术界前辈。”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美协艺委会原副主任兼秘书长丁杰认为,“画好”“人好”“工作好”的“三好画家”蔡超,其艺术的不懈探索与人品的谦逊低调,是美术界的榜样。

  蔡超六十载艺术历程与新中国发展密切相关,他用画笔记录着他亲历的每一个时期的人、事、物,也在无形当中描绘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孔子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江西日报社文体部主任陈米欧对八十高龄的蔡超的未来畅想,也可以成为所有观众对他的期待——从纯艺术的角度更多试验笔墨,再创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