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 越韵留香
栏目:传承
作者: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越剧《貂蝉拜月》选段
演出学校:华三附中

  留溪越韵,薪火相传;五育融合,立德树人。近日,上海市华东师大三附中(以下简称华三附中)举办了建校40周年系列专场之首届越剧教学展示研讨会。

  在展示演出的三个篇章“优秀文化 灵秀典雅”“传统戏曲 至美至韵”“红色精神 余音绕梁”中,来自华三附中、张堰幼儿园、上海民办中芯小学、张堰小学、张堰二中、上海延安初级中学的学生表演了《貂蝉拜月》 《慧梅》《金玉良缘》《阳告》《琴心》《忆江南》《祥林嫂》《断肠人》等越剧选段,张堰中学学生表演了小品《“越”美我的梦》。亭新中学根据歌曲创新改编的锡剧《绣红旗》唱出了革命志士坚定的信仰和赤诚的爱国之情。活动上,华三附中聘请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团长樊婷婷为学校艺术教育顾问,并与上海市越剧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从1984年至2024年,华三附中从上海市普高发展成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坚持特色多样化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有特色,有美誉度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此次越剧教学展示研讨会,展示了学生的戏曲演唱、戏曲表演、戏曲化妆、戏曲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

  华三附中的越剧进校园:从课程顶层设计到全面打造氛围

  在华三附中艺术课、拓展课、社团、艺术节和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中,越剧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在专用教室和舞台上学习、表演越剧,也可以在“越剧角”感受浓浓的越剧氛围,课间还能聆听经典越剧选段……这是华三附中将越剧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学校艺术(越剧)教育品牌特色的景象。

  自2009年起,华三附中开始尝试戏曲进校园活动;2019年,在金山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开设了越剧课程。学校首先加强越剧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越剧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总支书记黄兰珍和校长干亚清任组长,各部门协同配合。同时聘请金山区“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的史济镗老师作为艺术顾问;每周定期请上海越剧院演员李萍作为技术顾问,对学生进行指导。

  如今,华三附中在越剧课程的开展上已经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验。比如,认真研究高中“双新”课程改革里艺术课程中的戏曲和戏剧相关内容,结合学生特点重新梳理,形成华三附中特色的越剧校本课程资料,将越剧融入学校艺术课堂教学中,把越剧艺术的内容作为学校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越剧进校园不仅仅是演出或讲座,教几个唱段或者几个动作,我们会在越剧教学中认真做好越剧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全面系统地制定好各个时期的教学计划,扎扎实实地完成好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做到每期有目标,每周有课程,每课有重点,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戏曲的‘四功五法’。”华三附中“戏曲进校园”活动项目负责教师干伟斌介绍道。他说:“润物细无声,学生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要求教授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到教学要常态化,思维要常态化,艺术氛围要常态化。”

  传承人的成长和感悟:有了琥珀的梦想和可贵的韧性

  华三附中越剧社学员王子默含是2022年上海戏剧小白玉兰称号获得者。在“唱、念、做”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她逐渐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起伏,“我喜欢上越剧课,更爱越剧。原来越剧从来都不是多穿了一件华美精致的戏袍,多涂抹了一些粉黛,它绚烂多彩,繁花似锦,孕育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子默含形容学习越剧的那段经历“宛如被松柏树脂锁进了晶莹的琥珀”,“而在我的琥珀里,永远住着一个穿着戏服的明媚少女”。

  张堰二中学生胡应懿从幼儿园大班选择学习越剧,表演过《太虚幻境》《回十八》《打金枝》《阳告》《祥林嫂》等。她一开始表演前会哭,因为头套太紧不舒服,后来越来越有韧性:演出前发烧,上台前还贴着退热贴,一到台上还是能坚持完成表演。孩子的积极改变,让家长非常欣慰,于是全力支持,接送,陪演。

  校外指导老师李萍:“传承是我们的使命”

  作为校外指导老师,上海越剧院演员李萍在金山区各个学校倾心教授越剧。

  “作为戏曲老师,传承是我们的使命,但我们也需要平台和学生。”李萍说,孩子们从一张白纸到走近越剧,再学着唱、做、表演,再到舞台展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看到了戏曲服装、头饰、妆容、道具之美,是非常兴奋的,充满了好奇,还有一种荣誉感。最关键的一点,孩子们通过学习变得自信、自豪,发自内心认可自己是传承文化的继承人。

  李萍在上海越剧院工作,每个星期往返市区与金山,早上6点就得起床,晚上8点半才能到家。风雨无阻,春华秋实。“辛苦是辛苦的,但是内心很快乐。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我的内心真的成就感满满。”她说。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