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顾炎武。我相信,世人对他的了解,大多止此而已,甚至只知道那句名言,而不知其出处。
不久前,我应邀赴江苏昆山参加顾炎武思想主题文艺创作活动,才知道他是昆山人,昆山有他的故居及其他为纪念他建造的设施。昆山之行使我增加了对其家世生平的了解,增加了对其人生抉择的“理解之同情”,也触发了新的思考。
家 事
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生于昆山千灯镇,为顾同应之子,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白天纺织,夜晚读书,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的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成诸生,受知县赏识,其后屡应乡试不中。自27岁起,断绝科举之念,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地理沿革等资料,开始撰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顾炎武北游曾先后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驻足,居山东最久,长达21年,其间多次置办土地产业。顾炎武19岁成婚,妻子王氏未有生养。顾炎武33岁时,在南京纳戴氏为妾,仍未生养。37岁时,又纳韩氏,生子诒榖,未曾想甫满四岁即病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未有子嗣是顾炎武一生的憾事。他的遗憾,比起寻常百姓又多了一层意蕴:古时虽有庠序之教,但人们还是更重视家学渊源,他希望以血脉的方式传承自己的学术和精气,老天却没给他这个机会。
国 事
顾炎武自少时受祖父和母亲影响,留心经世之务,报国无门,他便将对故国的怀念化作对学问的执着,潜心钻研经义、音韵、历史、舆地、历算等学问,擎经世之大旗,开朴学之先声,终成一代大儒。他著述宏富,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顾炎武全集》收录了他的存世作品34种,约1200万字。
《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有言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于1897年将原话的后半句改写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又在同年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来,这句话被广为传播和引用,成为激励国人勤学、敬业、保国家、抗外侮的响亮口号,影响深远。
天下事
顾炎武出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从小接受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之教,他忠于明廷,屡次参与反清活动,有言志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在北方游历期间,发现满清定鼎之后,北方社会复归平静,经济逐渐恢复,吏治还算清明,他摆脱了个人恩怨,进入了重天下而忘小我的大境界。
他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反对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他从穷究学问着手,对重要的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研习,辨别源流,考订讹误,依经而求理,在经史、音韵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精深造诣。不止于此,他还特别重视实地调研。寓北时期,经常携两头骡子、一箱书到处考查山川地理、人文典故,探索能够经世致用的实学,踪迹遍及燕赵齐晋诸地,“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其纂辑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除记载舆地沿革外,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也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献。顾炎武明确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提倡“利民富民”。他关注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探究“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根源,提出“必以厚生为本”,期“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
他反对“独治”,主张“众治”,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顾炎武所关注的已非一家一姓王朝的兴亡,而是道德、文化、秩序的兴衰变迁。中国杰出的知识分子,往往能跳出一己之穷达顺逆,而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兴太平”为宗旨,注意国家社会的兴衰治乱和天理公义的阐扬实行,并自作表率、身体力行。这正是顾炎武等诸人受到世人尊崇的原因,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依凭。
探寻“顾”地
顾氏在元明时期是昆山望族,现在当地建有三座顾园。
正仪顾园与玉山顾园如今已经合并为亭林公园,此次“弘扬亭林精神根植家国情怀”顾炎武思想主题文艺创作活动启动式就在此中的顾炎武纪念馆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报社牵头组织,汇聚苏、鲁、晋三地的专家学者,共同寻访、研究顾炎武的行踪、学术和心路历程,十分有意义。
千灯顾园为纪念顾炎武而建,位于千灯镇顾炎武故居西南侧,与顾炎武墓地、祠堂相连,是具有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游览区。我们采风团流连于书香积善门第、小桥流水人家,沐浴在沧桑和肃穆的氛围里,“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是对顾氏诗文、学识的称颂;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8个字,才是使他有别于众多名儒而跻身于思想家之列的核心所在。
我们到昆山之时,正是深冬,万木凋零,而落叶之间仍有绿草盈盈,萧瑟之余,仍能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徜徉在玉峰山下、亭林园中,行走在闹市老街,感受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生动,感怀今昔,不禁遐思。昆山今天的繁荣,与其历史人文有何联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昆山还是个农业县,而今竟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市)之首”,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曾经,昆山人自豪于3张名片,分别是昆曲、周庄和阳澄湖大闸蟹。近些年来,当地建造了顾炎武纪念馆,修复了亭林祠墓,又新建亭林公园,并从2018年起,将顾炎武诞辰7月15日定为“顾炎武日”,事实上,顾炎武已成为昆山最亮丽的文化名片之一。亭林精神承载的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和经世致用、务实开放的胸怀,而这,才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崛起和兴盛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