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的苦难和辉煌
栏目:视线
作者:张梦瑶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可可托海野外矿山冬季开矿生产。右边最高处人物是被称为“雪地雄鹰”的劳动模范、哈萨克族工人加潘·哈不都拉。

  他们是牧民、学生、选矿员、科研工作者……来自五湖四海,在可可托海成就了一段新中国建设史上的苦难辉煌。著名作家丰收新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将一个历史深处的可可托海从新中国建设史中打捞出来,讲述了可可托海有色及稀有金属开发历程,再现了可可托海人为新中国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今天的可可托海是国家5A级景区,有着优美的峡谷河流、山石林地、矿产资源、寒极湖泊……这里也是世界闻名的“地质矿产博物馆”:世界已知的矿种有140种,可可托海发现了86种。

  自2020年始,丰收抢救性地走访了可可托海的创业者和奋斗者,从数百万字的采访资料中,整理出一批珍贵的口述史。建设者们胸怀信仰、血脉相承、建功立业的真实故事,记载了一段厚重、珍贵的国家记忆。

  在可可托海,采矿起自清朝;至民国时期,苏联取得了优先勘探权;新中国成立后,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成立,1955年矿区归由中方全面经营。在国家经济极度困难时期,可可托海三号矿以其出产的矿产品,在为国家偿还苏联债务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也因此被称为“功勋矿”。从上世纪50年代起,由这里出产的大量锂、铍、钽、铌等稀有金属,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国防科工委曾给可可托海题赠“为国分忧”四个大字。

  可可托海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一年四季,冬季占了近半年时间,最低气温可达- 57℃。这对于建设者来说是巨大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不发达,开矿、运石、提炼有色金属、建水电站等,缺少相应的生产工具,设备落后,几乎所有的开凿、建设都是以人力为主。在最简陋最艰难的条件下,可可托海人硬是提前完成了“保出口大会战” ,在冬天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土地上建起了海子口水电站。这座水电站位于地下136米深处,从开始勘探到全部机组投入使用,耗时20年……这里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科技人才。

  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二代”,丰收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在关注新疆的历史与文化,书写新疆的沧桑巨变。他以纪实作品系列见长,善于走入历史深处,打捞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碎片,在时代与命运、个人与家国关系的探索中,呈现出新疆发展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无论是《镇边将军张仲瀚》《王震和我们》《铸剑为犁》《来自兵团的内部报告》,还是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西长城》,无不体现出他的这种写作追求。

  本书延续了他的新疆写作,几经取舍,选择了口述和叙事结合的方式,既有对国家史、地方史的重建,也是对数万可可托海人人生轨迹的历史再现。一如作者在书中后记所言:“此著记录、书写的是一众追梦祖国复兴、聚集可可托海和伊犁河谷的人及与他们紧密相关的事。追梦者心中种下了一颗太阳的种子——信仰,为梦想支付青春、健康,甚至生命,成就关系国家命运的千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