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作者感言
杂技艺术呼唤更多的文艺评论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关于文学批评

孙 毅(笔名:孙郁)

  文学评论是一种智性和诗趣的互渗,它变化多样,其中不乏自我的内省。批评对于问题的描绘越清晰越好,但文体越有弹性则更佳。因为它与诗、与哲学的距离最近,而缠绕的是光泽无限的感性文本。所以,好的批评文字包含的要素是多重的。《文心雕龙》之所以被人一再称赞,因为有经、史之迹,也含辞章之魂,诗与文之妙悉在,理与趣之深俱存。

  新文化运动初期,人们对于批评家的要求是带有启蒙意识的;抗战时期,批评家则担负起了唤起民族精神的使命。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批评都纠缠着现实问题和审美创造性的表达问题。但批评家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是有限度的,不要以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必是一种精神的重叠,而应是一种有距离的面对,这样才能够各自看清思想的面孔。文学鉴赏是将自我投入到另一个世界,视之,品之,究之,但又要从中返身于时代背景,在大的天地间看情思往来之迹。既可以是啄木鸟,或鲁迅所云“剜烂苹果”者,也可以是拓展审美风景的人,以批评之语而造汉语表达的新径。

 

美学的文献与艺术的理论

张 颖

  一部基础理论研究著作能够获此殊荣,身为一名美学研究者,一名宽泛意义上的理论工作者,我倍感荣幸与欣慰。我在后记中坦承,希望这本小书能够提供一个新的讨论起点。这里说的“新的讨论起点”,也是两个新的努力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文献框架的继续搭建,译介工作的持续进行。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需要优秀的外译成果;认识西方文明的真面貌,需要可靠的汉译工作。文明互鉴,有赖于译介者精细如发的穿针引线;一经翻译和传播,西学精华更易吸收、落地,化为我们的学术给养。我热切期待所整理的29部文献全部获译,到那时,该领域的研究必将兴旺起来。

  第二个方向,是从美学史向艺术理论史的延展。艺术理论有其植根于实践的独立特性,很难直接被美学理论简单框限。我准备以这套美学文献为基础,将其中的艺术哲学论题深化和系统化,以此为契机扩展文献群。目前,我整理出的相关艺术理论包括美之学、摹仿论、诗如画、形与色、情感论、表现论六大议题。

  理论研究,既需要宏观上的视野,也需要抠文献的韧劲、磨翻译的耐心,更需要时刻准备做出质疑与反思。这也正是“啄木鸟杯”所倡导的啄木鸟精神——向上、执著、认真、专业。

 

杂技艺术呼唤更多的文艺评论

姜学贞

  古老杂技在现当代文明的浸润下,主动向现当代艺术靠拢,勇敢超越原初的杂耍形态,以创意和审美赋予肢体语言更广阔的表演空间。主题晚会、杂技秀、新马戏甚至杂技剧,种种表演形态的革新与尝试,各色杂技本体之上的范式再造与艺术升华,拓宽了杂技的表现边界,带来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尤其是21世纪二十多年来涌现出的杂技剧,整体体量更为庞大、创作元素更为综合、艺术表现力更强。新时代呼唤着新创作,新生活催动着新探索。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是我们的底气和源泉,促成我们当下不断的融合与聚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杂技界正转益多师,努力向更高层级的舞台综合艺术进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那么,杂技剧如何克服不说话而演故事的天然矛盾,如何通过肢体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冲突、传达思想情感?其中,创作规律需要提炼,技与艺的逻辑需要梳理,理论体系需要建设,这些都是杂技人正在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