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历史 谱写家国情怀
挖掘细节 构筑辉煌党史
——评电影《绝地重生》
栏目:品味
作者:仲呈祥 程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绝地重生》以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四渡赤水”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中央红军面对敌军的“围剿”,在绝境中团结一致,在遵义会议之后,又历经扎西会议、苟坝会议,毛泽东同志一步步重新获得军事指挥权,并最终成为党的领导核心的历史篇章。影片真实还原了红军在川滇黔地区,面对40万国民党军重重“围剿”,在毛主席指挥下一次次突破绝地,通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著名军事行动,让中央红军从绝境走向胜利的辉煌历史。影片情节紧凑,在宏大叙事中不乏细腻的笔触,在战争激荡的现场不乏温情的瞬间。作为一部优秀的党史电影,《绝地重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首先,是聚焦历史的瞬间,深挖战争的细节,立体呈现那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岁月。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而作为它的延续与落实的扎西会议同样十分重要。该片通过聚焦云南扎西会议期间红军领导团体面对绝境的不同战略抉择,还原了扎西会议落实遵义会议决议的历史瞬间,从而向观众呈现了当时中央红军内外复杂的政治生态,全面展现了毛泽东同志重新获得军事指挥权的曲折历程。该片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深挖细节,不回避矛盾,把绝境中的复杂局面与复杂人性都揭示了出来。面对中央红军想走走不出去、想扎根却扎不下来的现实绝地,以及部分领导同志不理解和不支持的思想舆论“绝地”,毛泽东同志坚定“走自己的路”的路线,与周恩来等同志一起,在决定性的生死存亡瞬间,重新把将士们团结起来,最终冲出了重重包围,取得了节节胜利。

  其次,该片借小事件抒发大情怀,以情感人,融情于景,立体地刻画了感情丰富的伟人形象。无论是片中毛主席给大雪天路旁的农民小孩递红薯,还是深夜篝火旁教小战士们学习汉字、给他们讲述“赤”字的深刻内涵,这些生动的“亲民”小事,传神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大爱与厚德,也彰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把人民放在首位的理想信念。同时,毛泽东与贺子珍这对革命伉俪,在关键时刻舍小家、保大家,为了革命忍痛将孩子交给老乡抚养,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牺牲精神。可以说,片中毛贺两人的小家庭也经历了一次“绝地重生”,它与“四渡赤水”的战争线交替叙事,形成了该片故事特有的内外张力。影片中怀孕的贺子珍探望因一时孤掌难鸣陷入深思与苦闷的毛泽东时送去两个红薯,毛泽东深情地留下小的而把大的留给贺子珍,这些细节让夫妻深情和伟大人格跃然银幕。该片在艺术表现上,没有“脸谱化”的刻板表达,没有刻意营造“高大上”的典型形象,而是通过故事本身的结构张力和细节表达的艺术魅力,以真情实感塑造了有血有肉有担当的一代伟人形象。

  总之,通过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绝地重生》为我们呈现了一堂鲜活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大课。它以影像的艺术化表达,让我们一起重返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中央红军在革命事业的至暗时刻,是如何团结一致、兵行诡道、出奇制胜的。该片立足大量革命战争史实,通过残酷的战斗场景与革命人物群像再现了那段激荡人心的斗争岁月。尽管寒冬腊月、缺衣少食,尽管敌军数倍于我军,但红军将士们意志坚定、内心火热、不惧艰险,从而共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佳话。而片中所展现的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更值得我们代代传颂。

  这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电影《绝地重生》,深入表现了中央红军在云南经历的重大历史转折与艰苦战斗的历程。同时,作为向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该片通过聚焦革命历史瞬间谱写家国情怀,通过生动感人的细节构筑辉煌党史,通过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一代领袖的伟大品格。全片史料考证精心、整体制作精良、人物表演精湛,是一部有精气神的电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