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的精神旨归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近年来,四川系列舞剧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坚持“为人民而舞”,不断在古典山水中寻求“人民山水”的创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注重新形式、新内容的融入,以此建设美丽中国,再造生态美学本土化实践的自觉。
自然生态:生命共同体何以体现
生态兴则文明兴。2023年,成都艺术剧院打造的舞剧《大熊猫》以“爱”为主线,以熊猫“百丈”为主人公,讲述了熊猫族群从800万年前历经风霜走到今天的故事。该剧用拟人化的处理手法将动物注入人的情感思维与社会属性,尤其是将“百丈”顽强的生命力、勇往直前的精神与万物共生的天地真情娓娓道来,以深厚的人文关怀诠释“国宝”的文化内涵,承接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理念,塑造出一个具有成都声音、中国风骨、世界精神、生命气象的全新艺术形象。与此同时,舞剧《大熊猫》还充分借鉴古典山水精神,利用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美学思想尽可能地营造舞台意境。东方线性美学的植入、声光电的虚写形式、重意轻形的神韵追求……勾勒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共同体哲思。正如该剧导演何川所言:“人类也是生灵中的一个物种,要在物种与物种之间、自然的物种与生灵之间,找到共通点。”这一共通点既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共生智慧,亦是“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的生态智慧。
人文生态:川地、川人与川情
舞剧《努力餐》和《川藏·茶马古道》以餐楼、古道等地方性建筑,勾连了20世纪30年代川地所涉及的革命历史与时代风貌,呈现了民俗风物与地域性格相融合的文化、社会空间,擢升了本土人文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无论是《努力餐》中的火锅、变脸、方言说唱、四川民乐,还是《川藏·茶马古道》中的喝茶舞、背夫舞、熬茶舞、洗脚舞,地方民俗一方面承袭了历史遗存、地域精神、集体性格与革命记忆,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四川风格与巴蜀气派,凸显了可信、可敬、可爱的川人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以小人物彰显大情怀是四川舞剧表现人文生态的有效策略。《川藏·茶马古道》描写了“背夫”们的爱恨情仇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后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努力餐》以革命烈士车耀先微观的个体命运连接成都的饮食文化、休闲文化以及革命地下斗争的残酷性。小人物身上勇敢坚毅、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气魄正是川人不断追求的精神气质。
从自然到人文:本土舞剧的生态美学新走向
近些年来,随着《大河之源》《只此青绿》《朱鹮》《孔雀》等舞剧的火爆出圈,生态美学议题重回人们的视野。巴蜀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川舞剧在向生态美学探胜求宝的过程中,还应继续深耕地域中的文化因子,回归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代代传承却又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紧扣新时代的议题,寻找观演双方共同关心的内容、情感共鸣点和恰当的联结点,探寻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性。另外,四川舞剧还应重视“精神生态”的发展,不断反思、总结生态背景下人存在的问题、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问题,在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互补的关系中,建立和谐、健康的生态系统,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中,对舞剧生态美学观念的全新解读,将有助于人们反思自身的生存状态与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借鉴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合共生等生态智慧,切入现代化、民族化、本土化的艺术内容与形式,探索生态舞剧的本体内涵与现代转型,或可为当代舞剧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提供启示,亦可为四川本土文化的传播迎来新的契机。
(作者系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成都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