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的传统
——评2024“国韵悠长”中国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
栏目:观察
作者:陈依美智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国家大剧院的共同推动下,“国韵悠长”中国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借助新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通过中国特色的音乐语言传递中华之声、讴歌中华之情。2023年12月23日,国家大剧院再度激荡起“国韵悠长”新年音乐会的热潮,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通过聆听民族音乐来共庆新年的习惯转向,这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策划这一音乐盛事的初衷所在。她期待通过这一音乐会品牌的推动,使聆听中国之声成为中国人迎接新年的新“传统”。

  本次“国韵悠长”音乐会的阵容安排继续沿袭了前两年以代表“国家队”实力的民乐团为主导,通过集合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以及召集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和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精英骨干,展现了中国民乐的高水平。在指挥家张列的带领下,民乐艺术家们为大家呈现了多首经典曲目,不仅有《春节序曲》《平沙落雁》《云南音诗——火把节》《万马奔腾》《拉萨行·雅鲁藏布江》等代表一代人情感记忆的经典之作,也涵盖了当代作曲家的力作如《青青思念》《湘调狂想》《清风语》《英雄》《信天游随想》《国风》等。民乐演奏家龚一、于红梅、齐·宝力高、冯满天、牛建党、尹飞等共同携手打造了这场属于中国民乐人的精彩盛宴。

  自2021年“国韵悠长”音乐会启航以来,以民族管弦乐为主导的这一音乐盛事,承载着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沧桑变迁。吴玉霞认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是20世纪中西方文化长期交流互鉴的产物,是中西结合的新型音乐样式。经过百年艰辛求索,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风华正茂”。以上海大同乐会为肇始,国乐在经历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重塑国乐、再造“新国乐”成为20世纪以来国乐发展的重要命题。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音乐历经了百年从“自我拯救”到“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民族管弦乐队在乐器性能、乐队配置、作品创作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民族管弦乐队各声部的音响平衡、乐器的音色性能以及乐队作品的创作方法等,从单一借鉴西方管弦乐队的参照向不断找寻属于民族乐器自身特性进行转变。随着一批批广受人民喜爱的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出现,中国民族管弦乐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正是在数代音乐家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已经成为当今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随着我国国家力量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觉醒,中国民族管弦乐在当今中国专业音乐体系化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强大力量的依托下,从乐器制作、演奏人才到作品创作,都为当今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民族管弦乐团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它们正代表着当今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之音。在“国韵悠长”这个民族音乐盛宴中,中国民族管弦乐继续为世人奏响中国之声、传递中华之情,共同谱写中华音乐的崭新篇章。

  本场音乐会所选择的10首曲目无疑彰显了传统音乐,尤其是地方音乐在当代创作作品中的突出地位。中国辽阔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为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这种深厚的文化背景使得音乐调式和节奏律动展现出多彩的地域特色,为作曲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作曲家醇熟的作曲技巧和民族乐器特性的充分发挥下,观众得以欣赏到一批既具有民族性又兼具时代性的民族管弦乐佳作。

  本场音乐会所呈现的《湘调狂想》《云南音诗——火把节》《拉萨行·雅鲁藏布江》《信天游随想》《万马奔腾》均体现出作曲家对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特性的深度把握。例如,作曲家熊欣创作的《湘调狂想》凭借鲜明的湖湘风格成功入围2022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青少年题材征集作品。该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在上世纪为普及青少年音乐教育而作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作曲家以湖南民歌《鸭婆子呷呷》为创作动机,全曲开始在具有羽调式色彩旋律的烘托下,京胡引领乐队演绎出充满童趣和活力的湖南风格主导旋律。这一旋律在乐队各声部得到充分展开,借助音色、节奏律动和调性的不断推进,完美地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民族音乐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原为中学生民族乐团创作的作品,因其独特的地方音乐风格和多变的节奏律动,逐渐受到各大职业民族乐团的青睐。在作曲家笔下肆意抒写的琵琶、笛子、京胡等乐器的华彩片段,在当晚职业演奏家的精湛演绎下呈现出一种信手拈来的轻松感。

  近年来,作曲家在音响观念上的追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原先追求一种“新潮”音响,逐渐开始转向遵循传统音乐审美的法则。线条艺术之于中国艺术中有着特别突出而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在音乐中同样得到充分体现。通过乐队音响的配置营造音乐线条的节奏感和空间感,成为传达中国传统音乐美感的核心手段。而民族管弦乐队所包含各色不同乐器的音色,也为作曲家创作富有线条美感的音乐提供了重要的音响基石。

  本场音乐会呈现了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创作的《青青思念》,又名为《青青右玉》,其创作旨在弘扬“右玉精神”。右玉县位于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是山西的北大门。经过右玉人民的勤劳奋斗,这个曾被断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被建设成为一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曲家正是被右玉人民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气所感动,创作出这首歌颂当代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奋力拼搏的时代佳作。作曲家摒弃了惯用的慢-快-慢的情绪对比,而以慢速一贯到底,通过长线条的旋律抒发出对右玉山河的赞美之情。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乐器音色的搭配和出色的旋律性和声,在音响层叠和旋律的缓缓推进中,展现出娓娓道来的倾诉感。

  著名作曲家关乃忠所创作的《拉萨行·雅鲁藏布江》,先后通过大提琴、中阮、二胡、笛子等乐器的音色特性和旋律上行的发展形成一种五度音阶的线条式衍进,并且将这一音组作为全曲发展的动机,在不同声部进行音乐群感的拓展,勾勒出雅鲁藏布江的壮丽画卷,引领观众踏入神秘的西藏秘境。另一部由作曲家张征创作的二胡与乐队协奏曲《清风语》中,在二胡演奏家于红梅的精湛演绎下,将二胡的线条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旋律线条与她的呼吸紧密相连,呈现出如人声般的诉说感。在乐队和声线条的润色以及音乐张力的交织下,音乐的戏剧性变得尤为丰厚。由此可见,作曲家在组织音乐线条方面所呈现的富有创意的探索。通过对地方音乐的重新演绎和对传统音乐审美法则的尊崇,作曲家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创意和深度的音乐盛宴。

  “国韵悠长”这一音乐会品牌在创立之初,主办方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便怀揣着崇高的愿景,希望在每年的12月23日都能为观众呈现一场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年音乐盛宴,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塑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传统”。在这一愿景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涵。传统的精髓需在历史的雕琢中才能凸显,逐渐演变为象征性的文化符号。这种被赋予传统色彩的创新通过仪式化的音律舞蹈和定期的文化交响,正在重新雕刻着人们的生活版图和文化认知。这一“新的传统”的创立,是当代民乐人对中国民族音乐未来的畅想,更是对悠远传统历史的深情追溯,其中蕴含着当代民乐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定信仰和热切期待。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