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言(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期待安徽戏剧新高峰

罗怀臻
中国剧协顾问、中国评协顾问、剧作家

  以12台戏去5地大规模集中展演,可见安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的倚重、对传统戏剧的重视,所到之地也会激励当地的政府和同行,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这是气魄所在,也是实力所在。

  安徽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中国戏剧的大省。虽然安徽戏剧对大奖的缺失充满了焦虑,但得“大奖焦虑症”的省市很多,一个大奖缓解了焦虑症,但真的能改变那个地方的戏剧面貌吗?我认为大奖有无不影响对安徽戏剧的客观评价,安徽戏剧仍然在线,仍然是生态健康的戏剧大省。这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全省剧种发展均衡。虽然二三十年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就发出了打响徽字牌、唱响黄梅戏的号召,但是黄梅戏并不是一枝独秀、一花独放,徽京剧、其他地方戏,甚至于像枞阳腔等小剧种在安徽都被平等对待。第二,各剧种人才梯队健全,没有任何一个剧种青黄不接,这固然与安徽省现在有两个戏剧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关系,还有对各个剧种传承的意识,不是其他地方都做得到的。第三,有较为深厚的观众基础,至少到目前戏剧还是老百姓文娱活动的重要选项之一。第四,安徽戏剧仍不断有出省商演。特别是黄梅戏,每年至少在上海都有演出季。

  新时代、新徽班、新期待。安徽戏剧第一个一百年的发展归功于“三个转型”,即从乡村走进城市,从广场走进剧场,从草台走上舞台。前50年是发展期,后50年是鼎盛期,世纪交汇以来则出现了式微。第二个一百年的发展,依赖于“三个回归”,即回归乡土,回归大众,回归市场。同时,在回归中拓展,包括走进大剧院的演艺剧场,走进城乡文旅演艺新空间,走进演播时代的线上剧场。在新时代、新徽班、新作为的新一轮转型发展中,寄予三点希望:一是走出20世纪单一的镜框式舞台传统剧场,走向文旅结合的演艺新空间;二是走出功利性的评奖机制和模式化的汇演形式,探索立足于大众趣味、当代审美,尤其靠近当代年轻人审美的新形态;三是走出国有化、政绩化、公益化的戏剧生产演出方式,走向包括鼓励民间民营办团、鼓励市场化演出的新业态。

  安徽戏剧史上的三座高峰源于它的三次出走,即徽班进京,严凤英进上海和马兰《红楼梦》、韩再芬《徽州女人》在全国戏剧界的广泛影响。为此,期待安徽戏剧的第四次出走——地理的、人文的、观念的、空间的出走,同时期待安徽戏剧第四个创作、演出与人才高峰期的到来。

 

向着“六强”探索创造

康 伟
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

  “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安徽精品剧目展演,是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后,即刻着手开展的有规模、成体系的文化工程。展演生动体现了这次大会提出的着力打造文化强省的“六强”维度: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化感召力强、创作生产力强、文化供给力强、综合竞争力强,吹响了安徽戏剧在新时代的“集结号”、以戏剧力量构建文化强省“六强”维度的“冲锋号”。

  这次展演的剧目,从剧种来看,涵盖了徽剧、黄梅戏、淮北梆子、话剧、音乐剧、舞剧等。从题材来看,有传统题材、历史题材,有革命题材,还有包括工业题材在内的现实题材,很多关于安徽戏剧的传统印象被打破。从队伍来看,既有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体现出新面貌、新探索、新境界;也有一代新人,体现出新生代的朝气、锐气、生气。

  总体上看,这次展演充分展现了安徽戏剧新的风貌、新的特点,既赓续了历史文脉,也谱写了当代华章,展现出强烈的新时代徽风皖韵。仅就我这次看的两场演出来说,也充分体现了在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鲜明的特点。开场大戏《刘铭传》,呈现出非常有深度、有温度的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以及强烈的当下性,充分体现了政治智慧和艺术智慧,剧中对戏曲音乐的突破,对安徽其他地方戏的借鉴等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不朽的骄杨》中,在监狱的有限空间里进行了历史时空和心理空间、审美空间的拓展,充满了诗意的表达,特别是最后长篇的唱段,既展现了剧种本身的艺术魅力,也展现了韩再芬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性。

 

新时代安徽戏剧精品的集中展示

冉茂金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

  本次安徽精品剧目展演有很多成功之处。一是当代艺术精品打造的集中展示。比如开场大戏《刘铭传》,成功塑造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艺术人物形象,立体多维地演绎了百多年前国家蒙难、文明蒙尘、人民蒙辱之际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英雄人物,激起了观众集体意识中强烈的家国情感。二是戏剧艺术创新的成功实践。很多剧目是原有剧目的重排,但加入了创新的元素,体现了传统审美与当代审美需求很好的结合。三是对于主流价值观的成功塑造和传递。不管是历史剧目还是新创剧目,都有着浓烈的家国情怀,符合我们今天整个国家和民众诉求的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四是对安徽戏剧人才培养的成功检阅。包括创作人才、表演人才等,通过展演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出更多优秀戏剧人才。五是体现了安徽省艺术发展战略的成功。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互联网重构了艺术场域、艺术关系和艺术时空,成为当下艺术创新绕不过去的重要路径,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艺术长期发展这一关。安徽戏剧资源很丰富,是进行艺术传承创新的充沛源泉,在数字化时代进行艺术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期待安徽戏剧在这次展演新收获的成果之上,继续创新,产生具有一定革命性意义的新作品和新的艺术范式。

 

保护好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

宋官林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

  这次安徽12台剧目集中的展演,具有两方面的战略意义。第一,这是新时代安徽文化艺术界的一次壮观集结。安徽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没有徽班进京就没有京剧,同时安徽的黄梅戏以《天仙配》为代表,音乐舞蹈以花鼓灯为代表,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音乐、舞蹈的整体发展。展演是对今天安徽文艺家们不忘初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宣示。第二是新时代安徽文化艺术事业向着建设安徽文化强省、助力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一次再出发。安徽是文化大省,文化土层丰厚、艺术资源丰富,具有众多全国性和区域性以及本省独有的戏曲剧种,特别是徽剧独树一帜,黄梅戏独领风骚,所以安徽文化应该通过这样一种展演,推动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把握好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有两个建议。第一,要认真总结弘扬这次展演活动的意义,表彰先进,激励同行。第二,要通过这样的集中展演把脉会诊,精准定位、精准施策,助推新时代安徽艺术事业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文化生态上看,这些独有的剧种也是中华文化的金山银山,今天我们要把这些文化生态保护好,比推出一个作品更有意义,这也是本次安徽展演带给我们的重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