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学院地处祖国南疆红城——广西百色市,至今已经迈过了85年不间断的办学历程。长期以来,学校牢牢扎根革命老区办教育,重视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切切实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06年升本以来,学校探索并形成了“建设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构建了百色精神铸红魂“三全育人”体系和“双元制+双园制”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打造了红色微型课程、红色科研及信息平台、红色艺术教育、红色网络思政四大特色育人途径,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是建立健全“铸红魂”制度机制,凝聚育人合力。2006年以来,学校在探索和明确办学定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铸红魂”育人理念和育人体系。2007年,学校确立了“志远行敏,德高业精”的校训,在人才培养中把“德才兼备”放在首位;2011年,《百色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提出以“革命性、民族性、边疆性”为区域办学特色;2013年,《百色学院专项发展定位规划(2012—2020)》提出“以百色起义精神办学育人”;2014年,《百色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明确了“以百色精神办学育人”的总体定位;2016年,《百色学院“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建设具有百色精神的一流应用型大学”;2017年,中共百色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建成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其间,学校积极探索以百色精神办学育人的途径。2018年,学校以“百色精神铸红魂‘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与运行”为项目名称向自治区教育厅申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并开展培育建设工作。2019年初,学校印发《百色学院百色精神铸红魂“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全面开启了百色精神“铸红魂”育人体系建设进程。此后,学校进一步于2020年印发了《百色精神铸红魂“三全育人”体系理论依据及工作指南》《百色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百色学院关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实施办法》,于2022年印发了《百色学院红色经典微型课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不断推进“铸红魂”育人体系建设,构建起“党委抓总、党政带头、部门联动、全校联网”的“铸红魂”网络系统,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协同机制,有效凝聚了育人合力。
二是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研究平台,紧抓科研“铸红魂”。2006年以来,学校积极立足“革命性、民族性、边疆性”优势资源,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研究平台,让师生在参与科研活动中受教育“铸红魂”。2007年,学校“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中心”(2014年更名为“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被确定为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2011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学校被确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基地,同年学校“百色起义研究网络信息平台”被确立为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基地;2018年,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被确立为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项目;2019年,学校“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被确定为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2年,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入选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学校积极构建各类学科服务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凝练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已初步打造出在区内外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基因传承研究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学校2006年以来累计获得各级各类红色基因传承相关课题立项近200项,参研师生达2000多人;出版了“百色精神铸魂育人体系构建与运行丛书”“广西红军村系列丛书”“澄碧文库系列丛书”等红色基因传承相关图书100多部;发表了红色基因传承相关主题文章200多篇。这些研究及成果成为学校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
三是把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建设“主战场”,丰富“铸红魂”育人内容。学校重视挖掘和整合红色资源,积极推动专职、兼职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2012年以来,学校开发开设了一系列红色经典微型课程,并明确将红色经典教育微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已累计开设“红色歌谣大家唱”“百色起义光照千秋”“百色起义红色歌曲赏析”等红色经典微型课程180余门,选课学生累计达9.1万人。近年来,学校根据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把“五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持续在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深化“五史”学习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入;另一方面,相继开设了“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10多门特色课程。通过以上措施,学校的“铸红魂”育人体系实现了对全校各专业学生的覆盖。
四是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有机结合,丰富“铸红魂”育人形式和载体。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构建的“铸红魂”育人体系将红色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积极将红色资源融入“第二课堂”,通过主题讲座、理论学习分享会、读书会、主题调查报告会、创新创业教育、文体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志愿公益活动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例如,仅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学校思政课教师就深入学生中间开展理论宣讲200多场次,受众达4万余人;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0多场次,受众达6000余人。学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铸红魂”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在校内建立了清风苑、土墙、浮雕、坡画、博物馆、红色网络文化科技园等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在校外与百色起义纪念馆、粤东会馆、韦拔群纪念馆、红七军红八军乐业会师纪念馆等单位长期合作,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以“第二课堂”及信息平台为载体,以红色艺术教育和红色网络思政为手段,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育人格局,拓展和丰富了“铸红魂”的形式和载体。
(作者张建春系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蒋平系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受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助(桂教科研〔20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