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艺术与动漫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余杭)论坛举办,业界聚焦——
人工智能创作、“妈妈菜”的味道、民族精神的内核
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余杭区文创发展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动漫游戏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动画艺术与动漫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余杭)论坛日前在杭州举办。来自国际动画协会等动画行业机构的代表,中国影协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等学术机构的专家,以及来自浙江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动画艺术创作、动画产业发展、动画文化传播等领域,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交流,推动中国动画艺术和动漫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次论坛特别关注人工智能生产、“动画中国学派”等前沿话题,并以“艺术与技术”“产业、文化与传播”为主题举办了两场论坛。
人工智能创作:从“人机共创”到“人人皆创”
本次论坛的热门话题之一是技术与艺术的互融共生。其中,最热门的便是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技术、机制对动漫产业的革命性影响。从1892年开始,动漫业实现人工逐帧制作的手绘二维动画;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实现对自然现象的随机和动态模拟的数字特效动画;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现由软件在人工制作的关键帧之间进行插帧的三维角色动画;本世纪20年代以来,实现多模态控制、软件逐帧制作的人工智能生产内容。与会专家和动漫从业者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颠覆现有的动漫制作方式,能够在虚拟片场通过拍摄虚拟演员、捕捉虚拟动作,做到“所见即所得” ;通过虚拟数据库的建设,在未来实现虚拟表演的复制和生成。人工智能将大大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推动动画制作由“人机共创”时代至“人人皆创”时代。
同时,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带来技术副作用,如虚假信息(大语言模型提供错误信息误导大众)、著作权侵犯(各国现有的著作权法对AI生成内容均不适用)、社会性懈怠(人机共创过程中,人性中的懒惰被凸显)等。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这些都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确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也需要从业者在创作伦理方面形成行业共识。
动画电影应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观众
动画电影为哪个年龄段的观众服务也成为本次论坛一个深入探讨的话题。与会专家认为,动画可以做给成年人看,但应以少年儿童观众为主。好动画至少应该具有三要素:情感、快乐、奇观,三者依存的核心和最终表现的是精神。浙江传媒学院、苏州大学教授倪祥保用“妈妈菜”的味道来形容给孩子看的动画片。他提出了“儿童态审美”,即儿童喜欢看、儿童适合看,用“美育代宗教”。相应的“儿童态审美”创作,主要指动画作品在满足少年儿童喜闻乐见需求的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和之美的视听教育。此外,少年儿童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动画片“儿童态审美”创作,还离不开知识内容。《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牧笛》《鹿铃》《葫芦兄弟》《三个和尚》《阿凡提的故事》等,除了让孩子接受审美熏陶,更有知识传授。中国影协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郑虎表示,动画电影主要还是为中小学生服务,要着力提升动画电影的共情能力、效率、效益。儿童作家夏辇生提出了“归元”理念,认为“好的动画是润物无声的儿童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电影金鸡奖美术片奖评委曹小卉从金鸡奖最佳美术片的评选历史、方向、趋势和数据入手,分析了金鸡奖获奖动画的特点和美学特征。新时代以来,中国动画电影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形态丰富、佳作频出,包括以新观念、新形式、新技术表现传统题材、传统文化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重视对角色形象塑造刻画和内心表现的《雄狮少年》等,充分发挥动画想象力、努力开发数字新技术、制造动画影像奇观的《深海》等,关注现实生活、努力用动画形式表现生活的《熊出没》等,展现不同地域、不同导演个性风格的《茶啊二中》等。总体上看,参评金鸡奖的动画电影能坚持表现中国故事、中国风格、中国精神,这些动画电影正是支持中国当代青少年成长的精神食粮。同时,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动画如何传承、发展和创新,从“高原”向“高峰”攀登,仍有待深入探讨。
回归传统文化,重建“中国动画学派”
在本次论坛中,“中国动画学派”“民族风格”“国风”等是出现的高频词汇,也是畅议的热点。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谈道,动画艺术为中国古老的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让它们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文学是动画的内核,只有文学和动画艺术的有机融合,才能创造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中国动画的使命不仅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更需要担负起展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盘剑认为:“以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标志,中国动画开始全面重建‘中国动画学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复旦大学教授周斌认为,新时代以来的“动画中国学派”与“中国动画学派”的传承关系主要表现在“动画美学观念的一致性”,应注重营造民族化美学风格,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冯学勤将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从“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和“文化工业”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龙头企业兴起、技术升级、“国漫崛起”,创作者们着力探索“世界故事,中国讲述”。
在中国动画追求民族化风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克服“西方印记”,形成自己的美学追求。重庆大学副教授李刚提出,面对“西方印记”的冲击,回应尤为重要,回归传统文化是很好的选择,并能带来产业回报。李刚认为,重要的是要在动画创作中思考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图景是什么样的。同济大学教授杨晓林补充道,中国动画要注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注重对当下生活、情感的映射,这是动画民族化重要的生活底色。
论坛现场还设有动漫展区,向观众们展示业界最新的创作成果。论坛期间,《岁时令之宋人四季》《嫦娥》《白素贞》《芯际奇缘》《功夫萌娃》《读行侠》等多个动漫项目及多部优秀动画新作在现场进行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