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具特色的思想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进步的精神根基。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学生美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加之学校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弘扬层面具有重要作用,使得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美育具有较强可行性。从在新时代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美育可以丰富美育资源、创新美育模式,并在增强学生民族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厚植美育精神根基,结合文化自信培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从而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中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培育时代新人。
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以显性和隐性方式存在,将其融入学生美育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立足学生主体文化素养,从美育实践现状出发,积极探索融入的有效路径,切实彰显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的育人价值,助推学生美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创新。
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美育的时代价值
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美育,既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有机融合,也是从学生民族情感角度出发厚植文化自信精神根基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学生美育工作可实现从内容基础到育人形式的系统创新,不断深化学生文化认同感。在新时代,社会更加强调人才的综合素养,而学校只有落实“五育并举”,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才能培育出真正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时代新人。因此,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美育能从学生全面成长角度入手,助推学校高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一,从学生主体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美育能从学生民族情感角度出发,拉近学生与美育之间的距离,并在丰富美育内容、创新美育形式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美育的积极性,从而在充分互动中培育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基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其二,从学生美育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美育资源融入美育过程能充分体现出美育的区域性、特殊性,并在丰富美育资源的同时以多元化的文化载体带动美育模式变革,从而在全方位创新中提升美育实效。其三,从学校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在提升美育实效的基础上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依托文化育人实践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基于民族精神的情感滋养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美育氛围,为美育高质量实践创设良好环境。其四,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美育是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途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美育实践中运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发挥自身创新传承传统文化、厚植民族精神根基作用的有效举措,基于学生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还能培养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在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丰富文化育人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为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注入全新活力。
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美育的实践路径
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美育对学生主体、学校、社会、民族及国家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实际,结合美育现状,深入探索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美育的有效路径,以切实提升美育实效性。
(一)以民族传统文化调整美育课程设置,支撑以文化人实践。现阶段,学生美育普遍以公共美育理论课、鉴赏课等为主,既无法支撑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也难以充分彰显美育特色。基于此,学校应以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立足点,结合学生学情实际,优化调整美育课程设置,以民族特色文化课程支撑文化育人,在丰富美育课程的同时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
其一,从理论课程角度来看,学校应结合当地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设置必要的文化课程,例如民族文化理论、书法理论、陶艺理论、民族体育运动传承与发展等课程,在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为学生讲述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精髓,并以必要的文化产品鉴赏为立足点,深化学生文化认同。其二,从实践课程角度来看,学校应以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习俗等为参考,组织必要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以民族体育运动、民族舞蹈、民歌演唱、陶瓷制作、编织技术传承等为实践方式,在美育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又能在与个人学习生活的有机融合中完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并实现个人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基于此,在特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中,美育教师可借助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高质量完成育人目标,在以美育人中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二)以民族特色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奠定美育内容基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强地域性,将其融入学生美育还需教育工作者立足地方实际,结合多元化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此奠定以文化人的内容基础,在为学生美育提供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美育模式的整体创新。
其一,学校应带领美育教师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及学生美育工作现状,结合当地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探索可用于学生美育工作的特色资源。其二,学校应拓展美育场域,关注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内涵,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记录整理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美育需求整合文化内容、解读文化内涵,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美育转化,助推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学生美育。其三,地方特色文化机构应积极参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为学校及教师提供文化传承专业层面的指导和帮助,在加快民族传统文化育人资源转化的同时,助力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入,带动学生美育内容的持续丰富与形式的有效创新。
(三)以民族传统文化完善美育队伍建设,引领文化深度融入。美育教师是学生美育工作的引领者和实施者,其民族文化素养影响着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实效与学生美育工作的开展质量。为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在学生美育中的深度融入,学校应完善美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必要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美育专业水平,并引进传统文化传承人、民间艺术家、文化机构学者等专业人才来丰富美育队伍人员结构,从而在专兼结合的队伍组建中提升美育队伍综合水平,以更好地引领民族传统文化在学生美育中的融入。
具体而言,其一,学校应重视培育美育教师的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尤其针对部分缺乏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认知的青年教师,学校应结合必要的文化体验活动、传统文化领域的项目研究、传统文化培训等,为教师提供感知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途径。与此同时,学校可与当地文化机构展开密切合作,协同开展传统文化项目研发,以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并在具体实践中深化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培育教师必要的文化素养。其二,学校应关注美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育,采取引进美育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培训等形式,为美育教师提供系统化的学习途径,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美育专业理论知识,锻炼教师美育教学技能,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其三,学校可聘请当地民间艺术家、文化机构学者进入学校担任美育兼职教师,真正实现地方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在充实美育队伍人员结构的同时,促进民族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学生美育。
(作者系梧州学院党委组织部讲师,本文系梧州学院2018—2019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地方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研究》(Wyjg2019A05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