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奉献精神”与“友爱精神”受到全球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我国,志愿服务精神作为由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融合而成的精神,已成为让社会变美好的牢固信念。大学生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志愿服务实践注入新鲜血液,在顺应志愿服务深入发展趋势的同时,可以推进志愿服务实践发展。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渗透于各个领域,大学生结合自身发展和社会价值实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无偿为社会志愿组织和学校志愿组织等提供各种服务,凸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组织性、育人性等,使得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书写出一个个志愿故事,需要依托文学艺术传播弘扬志愿精神。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志愿精神,新时代为志愿精神注入全新活力,更加需要以文学艺术为载体,传播大学生志愿者典型、讲好志愿服务故事、传递志愿精神,促使更多民众了解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传播价值与正能量引领作用。鉴于此,大学生应深刻理解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学习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优秀思想文化内容,理解志愿服务实践工作的历史渊源,结合我国青年工作的指导原则,成为“志愿文学艺术”发展主体之一,使得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随着文学艺术发展得以广泛传播。
坚持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正确定位志愿服务
在文化艺术发展的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探究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志愿服务事业稳步发展的结果,需要高校坚持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和认识志愿服务,依托“志愿文学艺术”,使大学生从思想层面意识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性。高校尤其应遵循大学生处于情商与智商发展期的规律,即情感丰富、求知欲旺盛、爱国热情强烈等。
据此,相关高校应借助文学艺术媒介,将各行各业志愿服务现状与真实故事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素材,以此将志愿服务的美好情感传递给大学生,并通过受助者真实反馈让大学生感受志愿服务情感传递的“暖流”,形成“以情动人”的志愿服务动机与基调,充分激发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实践的积极性。以“志愿文学艺术”为纽带,高校在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着重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力,引发大学生思考“我应该参加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我如何能够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等实际问题,从思想层面出发评估与管理志愿服务实践,明确自身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从重视志愿服务的个人体验,深化为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全局重新审视志愿服务行动的意义,加深对文学艺术中所传达的志愿服务思想的认识,尤其将感性情感与理性思维上升为志愿服务的责任感,尽量避免“志愿服务三分钟热度”现象的产生。另外,此举可以作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举措,为文学艺术发展提供全新的、特别的案例,以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所需的思想理念。
发掘文学艺术中的优秀思想文化,促进自我能力提升
在文化艺术发展的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探究需要依托已有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发掘文学艺术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并作为大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使大学生接受完整的人文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自我能力提升,夯实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追根溯源,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载与流传,儒墨道释思想文化已影响中华民族发展几千年,儒家文化倡导的“仁爱观”、墨家文化倡导的“兼爱”、道家文化倡导的“积德行善”等思想,分别体现在《论语》《墨子》《道德经》等经典作品中。时至今日,上述作品已被翻译为多种外语出版,且国内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更加多元和深刻,掀起经典文学作品外译浪潮。
高校可以将类似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必修内容,分析儒家“仁爱”思想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和人际交往模式的积极影响、“兼爱”作为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和良好社会秩序构建基础的定位,以及“积德行善”观念对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包括现当代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皆强调爱人、利他等观念,与志愿服务理念相一致,同时也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寄托。这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意识到团队协作的必要性,更好地认清自己,学会顾全大局,将书本知识充分运用于实际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自身社会实践能力。
依据国家志愿服务相关政策,丰富校内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在文学艺术发展的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探究与国家倡导的志愿服务工作基调相一致。高校应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工作快速发展的历程,尤其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雷锋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而更加坚定志愿服务工作能够作为人生目标和青春方向的重要定位。相关高校应将志愿服务精神和雷锋精神作为突破口,在官网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雷锋精神,在校内组织“学雷锋”征文活动,激发大学生阅读《雷锋传》等文学艺术作品的主动性,并设置丰富奖品作为学生参与以文学艺术形式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和雷锋精神的奖励。
在此基础上,相关高校应逐步构建完善的奖励制度,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此同时,相关高校的艺术学院与文学院应展开密切协作,积极创新文学艺术宣传志愿服务实践的形式,根据院校特色与地域特色,将区域红色文化作为素材,设定“雷锋精神”“当代雷锋精神”等主题,创造性地改编经典作品,将当代雷锋“郭明义”“孙茂芳”等典型志愿服务工作者的事迹融入其中,号召不同专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文艺汇演,感受以文学艺术续写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魅力。
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经济功能,丰富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内化为社会责任感,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社会经济价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学艺术发展的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使得志愿活动从现实现象向文化精神层面衍生,使得文学艺术能够更好地践行现代化建设使命,通过不同的方式书写志愿者故事,彰显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和美好愿景。
据此,相关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前往贫困地区、受灾地区开展基层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知识智力优势,在当地组织文学艺术汇演、经典阅读、专业知识普及等活动,使当地民众深刻体会社会主流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文化观等,切实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在社会范围内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讲师,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编号:2019zsszsx05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