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为何姓“花”?
栏目:视点
作者:张松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木兰在中国民间享有无边声誉,被推崇为忠孝两全的道德楷模。2008年,河南虞城县和湖北武汉黄陂区共同申报的“木兰传说”,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两地民间对木兰姓氏却有不同的看法,木兰之姓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木兰传说源于《木兰辞》,文学史上常归之于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文中名字共出现四处:“木兰当户织”“木兰无长兄”“木兰不做尚书郎”“不知木兰是女郎”。全部以木兰称之,并未出现木兰之姓。也就是说,最初的木兰故事中主角有名无姓。关于木兰姓什么?从古至今,学者们众说纷纭,有的进行考据推敲,有的则以故事叙述比附。归纳起来,有虞城魏姓说、黄陂朱姓说、延安花姓说等;其中花姓说最为流行。我们通过木兰姓氏问题争辩,可窥探民间文化心理。

  魏姓说。木兰姓魏的说法主要流布在河南、河北和安徽等地。河南虞城的木兰祠现存有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和清代《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元朝侯有造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商丘县志·列女》接受该说法:“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除此之外,认为木兰姓魏的证据还有河北的历史碑文。在河北完县(今顺平县)木兰庙中,有个建于元代的碑,上写道:“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在《完县志》还载有《木兰歌》:“孝女姓魏氏,字木兰。”安徽亳州也明确支持木兰魏姓。民间认为,魏木兰生于农历四月初八,每到她的生日,老百姓会办庙会祭祀木兰。

  朱姓说。明代人焦竑的《焦氏笔乘》明确说木兰姓朱,为尽孝心她代父从军。清朝《黄陂县志》卷七中认为木兰是黄陂县的人,姓朱。清《忠孝勇烈奇女传》(又名《木兰奇女传》)也说“木兰姓朱”。湖北武汉黄陂区对此说深信不疑,认为黄陂的大城潭镇就是木兰故里,并围绕木兰传说打造文化产业,组建了国家5A级景区——“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把原本分散的景点围绕木兰故事串联起来,利用当地多山水的特点,突出“生态”文化。朱木兰的故事也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同,台湾学者张觉明明确表示“木兰故里在黄陂”。

  花姓说。随着木兰故事的衍生流传,明代徐渭在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中,赋予了木兰“花”姓,开篇木兰自报家门:“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作品还通过其他参军将士之后,透露出木兰之父名叫花弧。鉴于中国文学主流渐从诗词歌赋演变为戏剧小说,花木兰的说法便流行开来。清代褚人获在《隋唐演义》第五十六回中说木兰姓花,其父名弧、字乘之,拓跋人。在《隋唐演义》里,木兰从军不到一年,“她的父亲就得病死了,木兰的母亲只能带着她的弟弟和妹妹,改嫁给了同村的一个姓魏的”,但木兰仍姓“花”。木兰姓花的故事主要在延安流行,木兰自然也成了延安人。1986年3月4日,《中国旅游报》报道:“木兰是延安市东南十六千米处的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人”,还有人在农田里发现了刻有“花木兰之墓”的石碑。2021年5月2日,《延安日报》刊登了题为《延安出了个花木兰》的文章,首推木兰是延安人,以元人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征》“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延安郡”为证,并以豫剧《花木兰》中多次提到“延安府尚义村”为据。豫剧《花木兰》的作者为常香玉的丈夫陈宪章,他曾在宝鸡做革命工作,当过小学校长,陈宪章接受了陕西人对木兰传说的注解,认为她是延安人,并遵循徐渭的说法,称之“花木兰”。抗美援朝开始时,常香玉带着花木兰剧组义演支前,把花木兰的威名唱遍了河南、陕西、湖北和湖南等地,用演出收入捐出飞机一架,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常香玉还把戏剧舞台搬到了朝鲜前线,花木兰的战斗精神和担当情怀和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认知高度契合。豫剧《花木兰》突出担当意识和战斗精神,完美诠释了新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鉴于豫剧《花木兰》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影响,木兰姓花的说法流行顺理成章。

  综上,木兰姓氏说法不一,皆因木兰身世和文学故事之间存在出入。但在姓氏认同差异之外,各地均接受木兰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的身份。英雄是民族精神的充分代表,木兰以自己“替父从军建功勋”的独特行为,表现了中华民族力量的充沛。豫剧《花木兰》在新中国初建时横空出世,把传统美德故事纳入了时代精神,突出了女子“捐躯赴国难”的豪情。花木兰成了勇气、智慧、忠孝的代名词。随着豫剧《花木兰》的传唱,人们不自觉接受了木兰姓花的说法。木兰姓氏的争论,反映了人民群众喜爱花木兰的感情,更折射出名人在地方文化资源中的重要价值。英雄故事传播到地方文化语境中,会被进行过滤、改编等再创造。长此以往,就必然形成地方传说。木兰姓氏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木兰故事进入河南、湖北、陕西后,融入民间文化因子和地域话语,在保持总体故事脉络不变前提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木兰传说。“花木兰”形象的脱颖而出,恰好说明了文化品牌要有核心内容支撑,只有用丰富的内容充盈文化饱满度,以人文情怀增强文化的温润感,才能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