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观话剧《坦先生》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观看了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哈尔滨话剧院原创话剧《坦先生》,脑海里一直闪现着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该剧由谭博编剧、徐丽霞导演、王笛等主演,是新时代科技领域与高校领域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一次有益实践,为如何用戏剧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打开了新思路,为当下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经验。</p>
<p> 《坦先生》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的真实事迹为原型,讲述了“坦先生”刘永坦潜心科研、淡泊名利、以身报国的感人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刘永坦留学英国,在学业完成之际谢绝导师挽留,回国潜心研制新体制雷达。他40年如一日,带领“一支勇往直前的雷达铁军”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对海探测领域的难题,完成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彻底扭转了我国海域依靠传统雷达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的局面,筑就了祖国“海防长城”。该剧围绕坦先生求学归来,治学、科研攻关等情节,从工作和生活不同角度刻画了坦先生的家国情、师生情、父母情、夫妻情和同事情,生动塑造了一位有信念、有信心、有毅力、有温情的科学家形象。</p>
<p> 导演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采用无场次、多场景和段落体的方式增强舞台的表现力。剧中有多达10余次的场景变换,包括路灯下、家、办公室、楼道、实验基地、废弃的小楼、医院和大海边等。面对不同场景,营造情境也有不同的设置。开场,刘永坦脑海里浮现着导师对他的挽留——“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是科学家,科学家的科学生命更有限”,转场家里就和客人商谈此事,他坚定地说:“独立自主地先做起来,才能不被别人抢夺走。”再转场,办公室里于子庆、郑宁、赵玉成正在热烈讨论毕业面临的抉择,矛盾重重。刘永坦的到来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即组建跨专业科研小组,一切靠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个月的奋战,终于完成了新体制雷达研究,初战告捷。上级肯定了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制定了更高的目标,提出要建立雷达实验站。这对于坦先生的团队来说无疑又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观众们刚刚放松的心情又紧张了起来。再转场,坦先生回到实验室……导师的嘱托、父母的教导、领导的期望、妻子的不舍、学生的前途和团队的齐心协力,故事徐徐展开。该剧由点及面,通过工作和生活场景的双线刻画,多角度展现人物形象,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现实矛盾,虚实相间、跌宕起伏,与观众产生了共鸣。</p>
<p> 该剧还多处引用了“间离”的导演手法,用跨时空的心灵对话丰富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坦先生的人物塑造。一处是1989年春在某实验基地,实验多次失败,团队同事都在发愁,坦先生说:“停止测试,闭关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舞台后方出现幻景,父母、老师、战争,无数画面和情感交战,促使他更坚定了研发成功的信心。第二处是1990年在某实验基地,新体制雷达经过8年的攻关终于成功,坦先生颇感欣慰。此时,舞台上又出现了导师鼓励和肯定的幻景。第三处是坦先生去医院探望妻子,二人回忆往事,幻景中出现了他们年轻时的样子。坦先生的回忆充满了对人生的憧憬。第四处是1997年冬承担总体项目任务时,郑宁打了退堂鼓,想回南方老家。同事们把车票抢走,坦先生递给郑宁,同意让他走,并告知有新任务了。当郑宁听到有新任务时,走到半路又折返回来,这时坦先生和另外两位同事也非常感动,大家相拥而泣。可是,实验是枯燥的,甚至是无情的。面对一次次实验失败,坦先生又陷入了间离情境——与父母的跨时空对话中,母亲说“只有心怀大我,才能精忠报国”。第五处是在实验基地,众人商讨实验事宜,“创造在孤独中萌发”,他又仿佛看到了导师对他的鼓励。第六处,也是最激动的时刻。2011年夏的实验基地,经过坦先生和团队的无数次实验,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终于研制成功了,这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时,父母、老师、领导、导师的幻影依次出现,通过一次次心灵对话,坦先生做出了重要决定——把800万奖金全部捐给学校,从夫妻二人名字里各取一个字,成立了“永瑞基金”。这几处跨越心灵的对话,是随着实验攻关的难度和内心矛盾而层层递进的,也充分说明在坦先生最艰难的时候,是亲人、老师、学生、团队给了他无穷的智慧和能量,攻克了一次又一次难关。他童年亲历战火纷飞、颠沛流离,母亲在油灯下讲古诗词《满江红》的深刻记忆,给予他以身报国的强大动力,使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新体制雷达研发。坦先生严谨的态度和对科研的热爱正体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p>
<p> 刘永坦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浪漫情怀的普通人。十几年驻扎海边,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艰苦没有磨灭他心中的浪漫。剧中,他漫步在大海边,忘情地说:“我喜欢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喜欢在海边漫步。交响乐的音符和雷达发射出的波束相融在一起,就汇成了我人生的交响曲。”他像普通人一样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喜欢做的事情,但在科研面前,这些都退居脑后,只有在完成科研任务的时候,他才能有片刻的时光去感受惬意的生活。</p>
<p> 一部好的剧目,必然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编、导、演、音、美、服等艺术构思的完美呈现。这部剧是哈尔滨话剧院与时代同行、与中国式现代化接轨、用“一棵菜”精神执着追求和不断创造的结晶。《坦先生》舞美设计现代新颖、简洁大气;音乐设计深沉有力,贝多芬的《英雄进行曲》贯穿全剧;剧中人物年龄跨度比较大,但演员表演始终自如。</p>
<p> 《坦先生》体现了坦先生和团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精神、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以及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像刘永坦一样默默无闻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作为文艺工作者,怎样用戏剧讲好他们的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需要进一步潜心探索的。正如刘永坦所说:“我的脚下只有一条路,这就是中国的雷达发展之路。因此,我永远不会迷路。”同样,戏剧工作者的脚下也只有一条路,就是用戏剧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p>
<p align="right">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太原市文化馆艺术研究部主任)</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