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的本色、本味、本真和本我意味
——谢永华“原生态”散文面面观
栏目:品味
作者:陈善君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因友人推荐,得读谢永华散文,从而进一步得知谢永华的散文写作经历并非起自科班,也非今日始。她多年来一直在经商卖服装,近些年来才转而“从文”,学习散文,不经意间已经写作上百篇,在各家文艺报刊上公开发表的也不在少数,还有部分作品获得各级奖项或被转载,在散文的园地里硬生生地开垦出一片“自留地”。她的散文很有特色,不同于一般的乡土散文,也不同于纯粹的游记、打工文学,因其突出的本色、本味、本真和本我意味,实可称之为“原生态”散文。

  原生态取材

  正如原生态音乐一样,生活里怎么唱,舞台上便怎么演。生活里有什么,谢永华的散文里便有什么。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身边物,心中情、心中念……丰盈在谢永华的散文里,构成她的散文世界。从湖南邵东到四川理塘……再到湖南长沙,甚或只是她偶尔经过、抑或作过短暂停留、甚至她曾梦想去过的地方,都会在她的散文世界里留有或深或浅、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一席之地”。《石山记》《卖艾草的女孩》《月光下的阅读》等,录下作者懵懂青葱的邵东往事。《我和卓玛》《金花的帐篷》《高原颤栗:挖虫草》《旺吉一家人》《高原之夜》等,记下作者酸甜苦辣的理塘生活。《海边的艺术家》等说出作者感同身受的生活信条。 《贝加尔湖》等写出作者身临其境的心灵之旅。散文虽然说是文学的“百宝箱”,什么都可以装,但装下什么,却是可以看出作者的兴趣、爱好、秉性,以及生活、知识、文化积累,特别是对题材的选择、取舍、偏好。就像农夫拾掇他的稻禾一样,谢永华捡取的无非是她的身之所历、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思的东西。这些全都捋进她的或长或短的散文里。她所有的,她的散文里全有。没有节外生枝的、空中取物的、移花接木的,更没有凭空捏造的,她用的都是实料,是造化赋予的自然态——人、物、心三者而已。

  原生性提炼

  谢永华的散文使用粗加工或者使用简单物理加工的方法,而没有使用高加工或深加工的方法,让散文的主题、意蕴或宗旨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金花的帐篷》写到的那两个男青年,在多日里免费地喝够了酥油茶、吃够了牦牛肉、睡烦了小帐篷后,最终席卷那张牦牛皮而去的时候,阿爸“不断地叹息,说,唉,吃了我的牦牛肉,倒是没有什么,为什么还要拿走我的牦牛皮呢?”文章至此即将结束,写道:“我们无语。阳光无语。青草无语。帐篷无语。牦牛和奶牛也无语。”以这5句话终篇,这5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提炼和升华,纯粹地白描了一下人物、景物、动物的状态,却让读者感受到草原上天地万物对那两个男青年铺天盖地的谴责和抱怨。这就是典型的原生性提炼方法,不用刻意去拔高和升华,或者去抒情说理,而是顺着前文写,自然而然,往往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达到剧本“台词”那样的效果。弃圣绝智,而与道存。谢永华可能无意,但这样的写法用得很多,信手拈来又水到渠成。不法之法,实乃散文高明之处。

  原样貌呈现

  谢永华散文的叙事总是那么单刀直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路到底,然而她的观察和心思却格外细腻,她的视界和视线总是停留在她目光该到的地方,随地赋形、随物赋形,所行于当行,所止于不可不止。《高原颤栗:挖虫草》就围绕几个湖南老乡在高原上一次挖虫草的经历,基本上就把虫草是怎么回事讲清楚了。她的语言总是粗线条的、很少修饰,然而往往那么“大刀阔斧”几下,就把人物轮廓、事件经纬、场景背景、心态心理全都“抖落”出来了。还是这篇《高原颤栗:挖虫草》,其中就写到“瘦猴子”这个人很有特点——“人瘦臀圆”,当他全神贯注地去跟别人抢挖虫草的时候,只见他两只滚圆的屁股扭来扭去,迅速向前滚动,从后面看,分不清是人还是牦牛。寥寥数语,就把人物样态举止和遭遇心情呈览无遗。又写到他们几个人在高原上呆了好几天,不仅虫草没有挖到几根,而且早就把水喝光了。没得水喝了,在高原上那是生命攸关的一件大事。高原上的寒风狂吹,实在干渴难忍,而要走出高原大山,又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于是牦牛走后脚印里留下的“脚脚水”,便成为他们的生命之源,每看到有一处“脚脚水”,大家便舍命狂奔过去抢着喝。写得多么实在而又多么形象。

  另外,她的散文几乎从不说理,实在要说的话,她也是安排人物来说,而作者自己从不在文中发表“高见”。《月光下的阅读》初看是写她难忘的童年经历,细看好像是写难忘的童年友谊,实际上她写的是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等读者“恍然大悟”之后,就会发现她的每句话都没有离开写“重男轻女”。她的散文一般是不抒情的,如果实在有感而发,她也总是安排以“我”或者文中人物的口吻来抒情,作者从不在文中跳出来“慷慨激昂”或是“黯然神伤”,所以文中情感的流淌总是显得那么地道和真诚。 《海边的艺术家》文中说,“看似养鱼,其实是在养心和养人。”这么深刻的人生体会,就不是“我”说的,而是“海边的艺术家”张老板说的。不管他说的对不对,反正是真的。对于谢永华来说,生活就是散文、散文就是生活,她的散文是生活的原样呈现。

  原味道特点

  初看谢永华的散文定会觉得它不高端,好像没有什么文化含量,不像文化散文,能够明显见出作者多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见多识广。她的散文透着满是烟火气、泥土香、人情味、世态相,是满满的生活质地。读她的散文,让人有一种跟朋友畅聊的感觉,觉得亲切惬意。也许有人会觉得它不高级,好像这样的散文谁都能写,然而实则未必。绚烂之后方归于平淡,谢永华的生活经历是丰富的,文学修炼是经年的,对文学特别是散文写作是曾下过很多功夫的,最终才沉淀下来,写出一些“像样”的作品。“平平淡淡才是真”,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想当年,不是有许多所谓“生活型”作家很牛吗?然而,能够拿得出手和经得起考验的作品留下来的毕竟不多。她的作品不是实写实录、为实而实,而是实后有虚、实中生虚,就像是吃的外婆菜,必硬吃死撑后,方才留下永生难忘的“外婆味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实”其实就是厚重。

  也许还有人觉得她的散文不时尚,没有“新散文”的那种空灵才气、那种语言的神采飞扬,其实谢永华的散文,恰恰是救那种主张“语言的狂欢”新散文之弊的。有的所谓新散文不分段、不分行、不分句,更有甚者,一篇散文就是一句话,不用一个标点,初看好似才华横溢、势不可挡,实则要么是装腔作势、要么是忸怩作态,总之是空洞无物、浪费感情、面目可憎,能够成为精品留下来的很少。这些新散文终究成为散文风,吹一阵就过去了,实验的意味远大于文学的成就。谢永华的散文讲究和追求的不是语言的新颖和神奇,而是散文内在的品质,是散文之所以成为散文的那种东西,即隽永的神韵。她的散文看似叙引车卖浆,实则述世间真谛,人世百态诸多滋味尽在其中。

  总之,谢永华的散文在一定程度上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主流散文和改革开放以后“野蛮生长”的个体散文的有机接续,是乡土散文和游记散文的有机融合,是生活散文和感悟散文的有机统一,是当下散文园地里的一间别具特色的“农家乐”,散发着原生态的气息和芬芳。

  谢永华和她的“原生态”散文写作仍在路上,期待、希望和光芒也在路上。文如其人,成文亦成人。付出总是有回报的,相信在她的散文写作中必定或者已经有了回报。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