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是一个时尚的词,若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理解,却力压千钧。近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父辈的荣耀》,就是以改革开放初期三代林业工人命运为题材,通过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构建的戏剧冲突,书写出的一部“结结实实的断代史”。其主题,就是要颂扬中国工人阶级“与国脉相通”的伟大情怀。
电视剧《父辈的荣耀》从20世纪90年代北疆林场广大百姓的生活开始的。剧情的核心,是立体、鲜明、生动地塑造了三代林业工人,如何在生活巨变中,以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为代价,也要挺直“与国脉相通”的精神脊梁。因为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彭俊荣扮演的宋留喜是建设新中国的开拓者,全国劳动模范,名副其实的“林一代”。郭涛扮演的顾长山,是德才兼备的“林二代”,“923优秀工队”的队长。顾长山的养子,李乐扮演的顾兆成,则是命运坎坷却脚踏实地、意志坚韧的“林三代”。一部电视剧,能令人难忘的桥段并不多,只有当故事情节触动人心灵,扩大认知范围,引起深切共鸣时,才会体现“情怀”的力量。
宋留喜老人,做事麻利、为人敞亮、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是被后代视为“山神爷”的一位智者。他用毕生的执着获得了巨大成就和荣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人”的底气、骨气、志气和勇气。所以,义务栽树几十年,最终是在栽好第36212棵树的时候,双手牢牢拄着一直陪伴自己的铁锹,安然、安详、安静地眺望着茫茫森林,心无挂碍地辞别了人世。
人,能站着活,但能站着死吗?显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结局,包纳着无限丰富的情感和无比深刻的思想。这个桥段并不突兀,是因为宋留喜一直很明白:“人呐,欠了债,是要还的。不然山神爷会不高兴。他会想,你把我的儿孙都砍了,我也不能让你的儿孙好活呀!”虽然这是一句与年幼的顾兆成貌似逗乐的玩笑,却意味深长地揭示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哲理。
宋留喜是单身老人,一直受到三道沟林区所有人的尊敬。不仅国家发放的养老金让他衣食无忧,还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顾家成员悉心的照顾和爱戴。因而,他感恩新中国、感恩共产党,同时也感恩关照他、敬重他的所有工友。于是,他把早年国家建设中所欠大自然的“债”,自觉自愿地扛在了肩上。种树,在他心里,是“还债”,也是报恩,更是为了自己热爱的山林和祖国有更好的未来。当优秀的“林三代”陈兴杰决定到南方打拼时,他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什么是家呀,家,就是让你扎根的地方。”
剧中,顾长山是观众最看重的一个人物:做人有筋骨,做事敢担当,具有“带头人”的气魄和风范。他的三个队友无论因公殉职、犯法入狱,还是怕自己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受罚,致使三个未成年子女:陈兴杰、刘自强、梁凤勤,失去了安身之所。家境并不富裕的顾长山竟以常人难以理解的心胸,收养了这些孩子。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砍伐森林的强度在“楼房、矿山、工厂”建设的需求下,一直在加大。原生林、次生林、再造林,砍掉了一茬又一茬,严重的生态问题出现了。
靠山林生存的顾长山已年过半百,面对国家“减少砍伐”“停止砍伐”“产业转型”等政策,怎么办?昔日,凭着产业工人“劳动时,穿一样的衣服,想一样的事儿,干一样的活儿”“上班一个人,下班一家人”的互助互爱传统,顾长山竭尽全力地呵护质朴的友情、深厚的乡情、绵长的亲情和孩子们的爱情,让每一个需要照顾的人都得到了帮助。但时代大潮,却将其忽而置于浪峰,忽而甩到谷底,使名震山林的一代劳模几十年稳健的脚步,变得有些踟蹰、犹疑;自信、爽直、顽强、豪迈的性格,也变得沉默和隐忍起来。原因,就在于他一次又一次受到的精神打击。
在林区,伐木、护林、种树,是生存之本。在劳动中奋斗、奉献,是林业工人引以为傲的人生价值。但市场经济的飓风,刮到了北疆大森林后,一切都在变。衣食住行样样变得越来越好,可心理上却总是若有所失。养子刘自强只有9岁,就会倒把挣钱。顾长山发现后,一番苦口婆心的教导不仅没起作用,反倒引出了小自强的一句牢骚:“守着那片破林子,你能挣得着钱啊?”话音未落,顾长山大怒,顺手就把手里的水缸子摔到了地上。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向收养的孩子发火。因为,两代人几十年筚路蓝缕、孜孜以求、辛勤劳动为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竟然在一个小孩子的心里变得一文不值。这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全国劳模”的职业自尊,还在童言无忌中感受到了一种思想倾向,即“无商不奸”的价值观,是否正在挑战以诚实劳动立命的中国人民?同时,令他更加狐疑的是,时代的发展,难道真要否认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吗?没想到,一语成谶。
唯一的亲生儿子顾兆喜被奸商陷害,为复仇,顾兆喜打死了人。为求得死者家属谅解,让儿子能活下来,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东北汉子顾长山,竟然在众目睽睽的公共空间,给死者家属下跪了。此刻,男儿丢掉的不是黄金,而是尊严……这一跪,观众无不揪心地痛。痛恨恩将仇报、中间人黄小萍,痛恨欺诈兆喜、有法不依、欲逃债务的奸商,痛恨道德沦丧、“忽悠”成风、要钱不要脸的各种行为……最终,爱子被判刑八年。当晚,躺在炕上的顾长山背对妻子默默流泪。善解人意的妻子借给他盖被子,用手搭在了丈夫的肩膀上。
在林区,女孩子大多都希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顾长山的养女梁凤勤大学毕业却回到了家乡工作。就在她第一次主持的会议上,竟毫不留情面地代表省林业局宣布,完全停止三道沟(包括“923优秀工队” )的伐木生产。此前毫不知情的队长顾长山即刻懵了。凝固的神情,生疼的内心,一忍再忍。虽然没有回怼这个自己养大的女儿,却在回家的路上,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顾长山的故事,似乎就是为阐释“情怀”而书写的:念,即他永远感恩党和国家给予自己的荣耀和幸福生活;思,则是要充分理解时代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进而能够包容、接受、并执行国家的新政策。作为老领导兼亲家的林副厅长直率地问他:“这么多年,拉扯了这么多孩子,你图个啥呀? ”顾长山回答:“图个良心上过得去呗。 ”虽无高调,却有高格。
从第18集,编导把高光聚焦到“林三代”的身上之后,顾长山似乎就没有闪光点了。随着高才生陈兴杰回乡创业,碳汇、碳中和等关乎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大举措,就要在古老的山林落地。但是,我们却不难看出,虽然作为“旧林场最后一位队长,新林业第一位拥护者”的顾长山有过内心挣扎和无奈与隐忍,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是融化在他血液里的政治自觉,因而,他才能一以贯之地全力支持和充分理解陈兴杰这位最优秀的养子。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良心,首先是诚心,善心和明鉴是非之心;继而,是在熊掌和鱼不能兼得、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选择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有助于他人利益的觉悟之心。有良心,就不会损人利己,就不会对不起国家,这,就是顾长山一切行为的潜台词。如果说,“笑中带泪,是人生的本相”,那么顾长山的家国情怀,才是该剧最深刻的主题思想。
剧中的“林三代”是一个群体,犹如一条河,河面上辉映着阳光的是与时俱进的陈兴杰,然而留在观众心里的却是静水流深般的林业工人顾兆成。纵观这个“林三代”,可谓命运多舛:参军,因父亲的无私而落空了;考大学,又因身为长子要帮父母分担生活压力,学习时间没保证,而不能参考;挣大钱,就更不成了,因他为人诚恳,敏于行而讷于言,是认准一个路子就要走到底的“犟种”;即使被泼辣、矫情且“找不准人生位置”的妻子瞧不起,他也决不改变。这是与宋爷爷接触最多,被父亲责备最少,被产业工人雕刻出精神脊梁的人;是父辈荣耀的继承者和后来人。
剧中,顾兆成总是在干活儿——不是在林场干活儿,就是在家里干活儿。厚道的神情似乎总是凝固的,很旧的衣服也很少换洗。就这样一个憨实的小伙子,却以每天钻进大森林,与树对话,与鹿为伍,认真巡护每一棵树,认真书写每一天日志的勤劳品质,用几十本价值极高的森林日志,为祖国北疆大森林自然生态的长久保护,成就了不同寻常的功绩。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爱自己的父母。为抢救病危的父亲,他瞒着有些不通情理的妻子,毅然卖掉了含辛茹苦操持起来的鹿场;担心身心交瘁的母亲饿着,他就把饺子一个个喂到母亲嘴里,母亲很少流泪,此刻却被这个实心眼的善良儿子感动了;为了不让年近耄耋的宋留喜爷爷感到孤单,他一旦进林子工作,就会几个月不回家……持之以恒地“做有意义的事”“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将他锻造成了真正的“林三代”。顾兆成就像质朴的土壤,没有草木的色泽,没有鲜花的芬芳,却是草木和鲜花赖以生存的基础。
《父辈的荣耀》是一部难得的年代剧。悬念迭生、丝丝入扣、扣人心弦;既有性格对命运的挑战,也有追求与宿命的博弈。在博弈中,观众看到了情义,悟出了美德,懂得了礼敬,参透了尊严,重新感悟了什么是“中国工人阶级”。然而,父辈,究竟是哪一辈?剧中没有确指。因为,这不是从个别的、特定的、孤立的叙事主体出发讲述往事,而是要让正在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都不能忘记那些用肩膀扛起今天好日子的父辈甚至父辈的父辈,以此砥砺人们不要辜负尚礼、守义、崇德的父辈们“与国脉相通”的伟大情怀。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内蒙古文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