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内容供给、类型突破、观念创新,
促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第49期影视大讲堂综述
栏目:艺林
作者:陈晓红  来源:中国艺术报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中国电影暑期档票房为206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的纪录,但是8天的中秋国庆档未能延续热度,以近27.4亿元的票房收官。2020年、2021年、2022年的国庆档票房都在40亿元上下,而2019年超过50亿元。相较而言,今年国庆档不尽如人意。11月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第49期影视大讲堂举办主题为“内容供给、类型突破与观念创新:拓展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研讨会,以今年国庆档电影为出发点,与会专家和学者就新形势下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话题谈了各自的看法。

  内容供给的多样和完善

  2023年暑期档、国庆档电影产业逐渐回暖,不仅体现出中国电影当下发展的新特点,也带来以此为开端如何发展的新思考。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武亚军重点对暑期档电影《莫斯科行动》的生产情况、创作路径进行分析。他认为,《莫斯科行动》保持了原故事的纪实性,特别是前半部分进行了强烈的视觉上的追求,在后半部分则增强了时代感,突出了电影的工业性。《莫斯科行动》作为一部具有将近30年跨媒介改编历史的作品,到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孙萌认为,今年国庆档电影在内容供给上表现欠佳。比如2019年的国庆档电影有《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注重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填补国产电影类型片的几个空白; 2020年的国庆档电影《姜子牙》《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夺冠》《急先锋》《再见吧,少年》等影片,也是在内容供给方面尽力尽心。今年的国庆档电影在内容供给方面则相对薄弱,优质儿童片、青春片等影片缺乏。另外,影片在人物塑造、气氛渲染、动作设计、摄影技巧与空间诗学等方面有待深入挖掘和更加大胆的尝试,真正起到电影文化对观众的引领作用。

  “作者性电影”在国庆档后进入到院线排进档期,可以让观众看到中国电影原创力的爆发。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张啸涛谈到了“‘作者性电影’怎样构建才会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叙事”的话题。他认为,以近期上映的《白塔之光》《河边的错误》《不虚此行》《永安镇故事集》等影片为代表,是“作者性电影”的美学呈现,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符合当代电影叙事标准。

  电影类型的接续与丰富

  今年国庆档电影以类型片为主,其中有扫黑除恶的犯罪题材、军事战略题材、都市喜剧题材等。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李勇认为现在中国电影的一个问题是类型化不健全。他谈道:“电影走向类型化、追求市场利益,是要跟商品的属性紧密结合的。谈中国电影的市场化,如果不遵循商品属性的规律,电影的票房一定是不稳定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赵远从《前任4:英年早婚》谈到系列都市情感喜剧的创作趋势,从2013年至2023年,《前任》系列的票房有明显的攀升趋势。2014年《前任攻略》票房1.29亿元,位于年度票房榜第58位;2015年《前任2:备胎反击战》票房2.51亿元,票房排行年度第50位,基本上处在年度票房的中位;《前任3:再见前任》当时一下子票房就累计到19.26亿元,是2018年的元旦档票房冠军,并且是2017年年度票房榜第4位;《前任4:英年早婚》票房9亿。“作为一个都市喜剧类型,从类型模式上来看,创作者采用了一种‘喜剧+爱情’的复合类型,真实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前任》系列电影具有较强的创作动力和受众认可度。”

  关于类型突破,武亚军认为,以前一些刑侦片或者是动作片往往强调外部的行动、场面上的剧烈等,但是影片《莫斯科行动》强调了文学性,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影片围绕黄轩、刘德华、张涵予塑造的3位主人公,建立了复杂的、复合型的人物关系,使得人物具有展现内心世界、进行思想激变的空间,给观众带来吸引力。

  创新表现方式和电影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徐建华把《坚如磐石》《莫斯科行动》与经典警匪片《警察故事》(1985年)、《英雄本色》(1986年)进行比较。她认为《莫斯科行动》在动作设计、摄影、光线、镜头移动方式等方面有更多提升的空间,并提出电影不应当只是通过外在刺激吸引观众,创作者需要思考创新的表现方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员晓明分析了演员在国庆档不同的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表演形态和特征,认为今年国庆档影片普遍关注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也呈现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纠葛,但相应的也需要注意呈现人物的复杂多面,演员的表演应传递出更多的维度、更丰富的信息。《坚如磐石》的剪辑某种程度上割裂了演员的表演,使得有些表演片段缺乏依据和心理支撑。《志愿军》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军人形象,群像人物也都有自己的特质。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助理研究员辛姣雅认为,近期现实主义题材和史诗大片受到双重青睐。如科幻题材的《流浪地球》系列、神话题材的《封神》系列等都证明了市场多样性。数字化、虚拟VR、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国产电影在本土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的重要手段。

  “如何形成中国电影语言的民族特色”以及“如何形成中国电影语言的东方笔触”,也是与会专家谈到的话题。“今年东京电影节青年导演顾晓刚获得了2023年度‘黑泽明奖’,顾晓刚的运镜方式、电影语言,都在试图寻找和形成东方笔触,这需要有很深刻的对文化的反思,不仅是电影的技术问题,还是电影语言本身的问题”,李勇说,“中国电影需要形成自己的精神气质,需要真正把握好东方笔触的表达方式。电影语言的寻求一定要和内容本身完美契合才可以。”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