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有料有思想,有评有论有收获
——“新四湘”专家授课精粹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四湘”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媒体文艺评论”为主题,开展六次专家授课,并开设破冰研讨、小组讨论、学员论坛、现场教学等学习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网络文艺评论人才和新媒体骨干队伍建设,加强改进文艺评论新媒体传播工作,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

 

网络文艺评论赋能新时代文化使命

郝向宏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
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主任

  第一,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评论发挥着乐谱表、衣冠镜和过滤网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巨大鼓舞。第二,网络文艺评论是文艺评论在网络时代的新形态。相较于传统文艺评论,网络文艺评论更具传播力、影响力、塑造力、凝聚力,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评论,是开展好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必然要求。第三,文艺评论应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向网络进军,实践好“做人的工作”,引导网络文艺创作生产优秀作品。网络文艺意识形态属性明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是激发网络主流舆论正能量的最前沿,是增强人民奋进新时代精神力量的动力源。我们必须增强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思想自觉,高擎精神火炬,捍卫良好网络生态,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大家站在新起点上,应积极创作与时代相适应的网络文艺评论作品,始终成为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弄潮儿”,以与时俱进和开物成务的品格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吹响强国文艺新号角,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变与不变

胡建礼
中国评协理事、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
微信公众号“影视风向标”主编

  回顾媒体形态二十余年的变迁,可以总结出新时代文艺评论在创作生态、形式和内容上发生的五点改变。第一,创作门槛降低,高质量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第二,创作时效提高,评论节点由事后转向事中甚至事前以引导创作。第三,篇幅变短,由面面俱到长篇大论到短小精悍攻其一点。第四,从单一的文章转向文章与短视频双管齐下,图文并茂转向影音共享,文艺评论呈现百花竞放之势。第五,文风改变,从传统媒体的四平八稳到新媒体的生动活泼。结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新媒体文艺评论仍需坚持“五个不变”:第一,文艺评论的人民性不能变。第二,文艺评论的实事求是不能变。一方面对于文化现象、文艺思潮、文艺作品,应采取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评论视角,不唯流量、唯金钱、唯权力;另一方面应坚持文艺评论的公心,摒弃私心。第三,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不能变。第四,文艺评论的艺术标准不能变。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依然需要运用艺术的观点评判和品鉴文艺作品,既追求观点的深度,也要有艺术的高度。第五,文艺评论的审美水准不能变。新时代文艺评论依然要坚持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重要作用。

 

虚拟现实影像艺术发展:从全景到智能

周雯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主任、教授

  第一,从平面到立体到交互:影像艺术的技术发展进阶理路。影像艺术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技术史,从单镜头叙事到经典叙事,传统二维影像历经百年才凝练出成熟的叙事原则和视听语法,却因VR技术打破了屏幕“画框”的界限而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传统视听语言的语法几乎失效,景别、景深、焦距、焦点、轴线、“第四堵墙”等不复存在,影片的节奏、调度等也在发生变化。第二,从全景到交互到智能:虚拟现实影像叙事的迭代升级。用户身份在虚拟空间中由“旁观者”转向“亲历者”,这种预渲染的交互叙事亟待向即时渲染的智能叙事过渡。VR影像智能叙事跳脱出原有的预设叙事转向生成叙事,叙事主体也由创作者转向算法和观众,从原有的内容体验局限逐渐走向开放包容的姿态。第三,从单向到双向到沉浸:中国故事有效传播的媒介逻辑。VR技术或将开辟新的传播方式,将立体可感的中国故事推广向全世界。VR影像承载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难以体验的美好愿望,让人们“在场”地沉浸在虚拟空间中并获得具身性的满足。当虚拟环境自主决策随机事件反馈成为艺术主体的时候,虚拟现实将是AIGC内容最佳的应用场景和使用媒介,超越传统影像语言的视觉冲击和以空间为基础的时空叙事矩阵也能为中国故事的表达润色。

 

新时代水墨漫画的创作与传播

林帝浣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广州动漫协会副主席、微信公众号“小林”主理人

  我小时就蛮喜欢画画,但从小就受到当时的价值观影响,我是不可以靠画画活下去的,所以,我高考时没报考美术院校,而是考入了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但我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医学工作,而是自学写代码、做网页设计,后来,又花了近十年时间拍照片、写游记,再后来出现了智能手机,对很多行业都是摧毁性的。我觉得写摄影和旅行攻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于是我把我写的那些文章浓缩成了几句话,最后变成了现在的“小林漫画”。我认为,水墨漫画的生命力在于“笔墨当随时代”,时代需要我们创作当下的东西,感悟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从传统中国画演变到水墨漫画,也是有脉络相承的,当中既有新时代的文化内容,也包含了传统写意画的意境。像传统中国画有自家落款,我只不过把落款从注脚的位置放到画的下面,变成一句幽默的调侃。我用的工具,也是传统的宣纸、毛笔、墨汁,我是用传统的工具抒写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创新的需求是内在发生的,不是一种外在压力。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坚定文化自信,创作者应当建立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基于此,我画了很“红”很“正”的《学习集》,希望助力“读懂中国”。说到新媒体与传播,我认为抓住人性才能抓住新媒体的内核。有些新媒体利用人性的弱点或者丑恶面去传播,简单粗暴,短期内似乎快捷有效,但从人性之善、人的悲悯之心着眼,向上温暖、同情互助,传播效力会更持久,这样的作品也才能走得更远。

 

务实与务虚——探索技术与想象的边界

贾云鹏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第一,务“虚”:源自想象力的核心创造。技术的确引人注目,但真实与虚构间界限的巧妙处理才是一部科幻电影真正的成功之处。比如《流浪地球2》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较前作有了显著进步,更展现了中国电影制作正向工业化迈进,生产流程日益标准化,与国际电影制作流程逐渐趋近。数字角色技术为影视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所呈现的虚拟世界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第二,务“实”: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好的科幻电影不是纯粹的天马行空,而是以科学根据作为基础区别于纯粹的虚幻或魔幻。例如,《流浪地球2 》在制作过程中组建了一个多学科的顾问团队以确保影片中的科学元素尽可能真实。影片最初计划通过“逐月计划”来描述地球脱离现有轨道的过程,但在科学顾问团队的论证后,这一想法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最终改为使用“相控阵”引爆月球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第三,虚拟现实影像和交互式叙事的机遇与展望。技术与艺术是双向推动的关系。创意和想象力的驱使推动了新技术的出现,而新技术的应用又反过来拓展了人类的想象界限,启发新的艺术创意。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可能会进化为一种被称之为“元电影”的全新艺术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可以直接与电影内容互动的参与者。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可能会彻底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

 

ChatGPT与网络文艺的未来

欧阳友权
中国评协理事,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

  ChatGPT引起诸多争议与担忧,网络文艺前景如何,生存还是死亡?我提出三点思考:一是“技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技术性”。ChatGPT创作的核心要素不是技术,而是人,是懂艺术的人。借助AI创作,需要规避艺术技术性陷阱,谨防出现“艺术的技术化”。“技术决定论”必将导致人的生活诗意的消失和精神的无家可归。二是技术“拟主体”的主体性问题。ChatGPT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人的智能的技术化延伸,人类的伦理规则和审美规范它都应该遵守。ChatGPT的创作活动是主体审美意识的“拟审美”表达,技术与人的相依相生,因艺术伦理而灼灼其华。三是人工智能创作的“技-艺-道”。在“技”的工具层,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工具辅助创作;在“艺”的创作层,人工智能懂得艺术创作,愿意不断学习和改进、提升自己;而只有进入“道”的形而上意义层,ChatGPT才真正为艺术中的思想赋能。我认为,“技→艺→道”的递增代偿只能矢量顺推,不能回溯逆向。让机器能守住文艺的根,从技术表达努力向科学审美进发,为理性的科学技术赋予温暖的人文美学,让AI的创作走向“道器归一”,这是Chat GPT应追求的境界,也是人工智能创作应该追求的最理想的未来。尽管ChatGPT有许多局限和难以抵达的边界,但它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仍将巨大而深远。新生事物、新兴技术诞生之初,总是不成熟的、有局限的。我们要做的和能做的只能是:“主动接纳,假以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