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媒体为文艺评论赋能
——新四湘“学员论坛”发言集萃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学员论坛上,十六位小组学员代表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媒体文艺评论”这一主题,作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彩发言。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影视系主任、戏剧与影视学科负责人、副教授李艳英作题为《一美遮百丑?数字化赋能文艺评论的优势与不足》的发言,她认为数字技术增强了文艺评论的互动性,让其更直观、更具沉浸感,提高了传播广度与深度。然而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网络的匿名性和瞬息万变,使得一些低质量甚至恶意评论容易蔓延;二是AI等数字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比如实时换脸技术能迁移真人评论家的表情神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从而产生伪评,误导受众;三是由于目前还缺少内部规训与外部规约,容易引发数据泄漏、抄袭、版权之争等问题。

 

  湖南广播电视台导演、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秘书长王东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媒体文艺评论》的发言,他认为文艺评论不仅要对当下的文艺创作进行价值判断、褒优贬劣,同时还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史、美学史和文艺发展史进行“史的选择”的使命。一些作品红极一时,后来却湮没无闻;也有的作品当时也许并不“叫座”,却在若干年后引人共鸣,成为经典。这些都是文艺评论的功劳,文艺评论家需要有为历史负责的态度。

 

  浙江工业大学影视传播与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周琼作题为《社交媒体时代越剧文艺评论的多元表达和创新传播》的发言,她以新国风·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作品的传播为例,认为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分布式、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越剧评论中,让观众通过评论了解越剧,进而产生吸引力。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话语的评论方式,能吸纳更多意见与观点,为越剧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探索出更契合的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硕士研究生吴云涛作题为《云游于艺:数字人文视域下文艺评论的三重转向》的发言,他认为数字技术为文艺评论带来了强势的发展机遇与环境变化,重点展现为新语境、新范畴和新效能三个面向,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为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焕发活力增添新动能。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赵晓宇作题为《舞蹈新媒体评论现状与思考》的发言,她认为舞蹈新媒体评论要积极拥抱大众,及时有效地用专业声音与舞蹈创作、传播形成积极互动,提升大众审美品位。要利用新媒体评论平台,丰富评论形式,重视舞蹈新媒体评论人才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媒体评论征集、评选活动等。在“滑屏”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舞蹈评论也必须破评论平台的“壁”、出专业群体的“圈”。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茸茸作题为《戏剧评论如何在新媒体传播中吸引更多青年读者》的发言,她认为文艺评论要“破圈”必须关注青少年审美变化,拥抱新媒体,并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内容为王,专业化“包装”理论评论;二是创新发展,多元化传达艺术知识;三是视角独特,辨识化形成评论风格;四是短小精致,审美化剪辑评论内容;五是引流借势,联动化引导评论话题;六是精准定位,差异化黏合受众需求。

 

  北京曲艺艺术研究所创作室主任冯海作题为《新时代新媒体文艺评论初探》的发言,他认为文艺评论家应当调整目光、对焦精准、求新求变。一要勇于同低俗、庸俗、媚俗的价值观作斗争,敢于“亮剑”;二要适应新媒体速度,针对当下的文艺作品,敏捷迅速地推出观点鲜明、通俗易懂的微评、短评,及时发声;三要了解新媒体受众的审美倾向,积极探索实践诸如图文、视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提高传播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倩作题为《网络文艺评论与青年审美理想》的发言,他认为任何形式的文艺评论一经在网络发布,便不再仅是“自娱自乐”,而会对参与评论或阅读评论的青年人的审美理想塑造产生影响。为此,互联网平台应增强监管和自律,不能唯利是图、唯流量是图而放弃底线;文艺评论界应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参与网络文艺评论,推出更多专业、客观、优质的评论,帮助青年人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判断力。

 

  《中华书画家》杂志编辑部主任韩少玄作题为《守望天性——网络文艺评论与青年审美理想之思》的发言,他认为审美理想的确立是文艺评论的起点。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着人的自然天性。他援引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提到的“更为原初的真理的呼声”,认为海德格尔所指的与技术的统治相抗衡的可能与出路,就是不断召回人的自然天性,回归身体、回归感性、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这也是网络文艺批评者需要坚守的审美理想。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位俊达作题为《作为技术药理学的文艺评论:深度媒介化时代文艺评论的任务》的发言,他认为数字技术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导致了人一定程度的异化,文艺评论也被数字资本裹挟。文艺评论应主动拒绝流量与算法对评论活动的诱导与劫持。评论家应寻求性灵,躬身以评,对艺术文本的意义进行重组,提供有真实情感和思想意义的文艺批评,使作品与读者、时代连接起来,揭示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存在之天命”。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屈菁作题为《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传播策略》的发言,她认为新媒体使社会公众的文艺观念和文艺体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媒体语境中,做好文艺评论工作首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提升使命感、责任感,激浊扬清、去芜存菁,以新视野、新方法引领风尚;第二,必须熟悉和掌握网络文艺平台特点,不断改进文艺评论的呈现方式,拓展评论视角;第三,要善于在不同阵地中灵活转换,不断拓展文艺评论空间。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曾金胜作题为《新时代文艺评论如何守正创新》的发言,他认为新时代文艺评论应立足“四个创新”,即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跨界创新,实现道术势的耦合协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把文艺评论、文艺创造写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奋楫前行。

 

  邯郸市文联文学创作室副主任艾亚南作题为《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何为?》的发言,她认为在人人都能发表评论的新媒体时代,更加需要专业有效的文艺评论引导。她以邯郸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微信公众号“邯郸文艺评论”为例,展示了基层评协组织紧跟时代,不再故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和拥抱新媒体的做法,并分享了他们在摸索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一是精准定位;二是遵循网络传播规律;三是坚持“内容为王”。

 

  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蒋欢作题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文艺评论”创生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的发言,她以“折毛”事件(一个高中肄业生“折毛”在中文维基百科上以一己之力“创造”了浩瀚而自洽的古俄罗斯历史,并骗过了无数读者)为例,认为当“网评家”和“微众”等新的评论主体逐渐成为社交媒体时代文艺评论领域的知识权威时,就会出现“伪权威者”,因此新媒体时代更加需要专业权威的“新文艺评论者”。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研究规划处干部胡安冉作题为《新媒体语境下文艺评论如何破圈传播》的发言,她结合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提出的“五W模式”,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文艺评论的传播路径。她认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掌握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规律,在评论方式、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反馈与互动方面因势而动,讲人话、切热点、有态度,主动进入新媒体场域,以专业性、学理性、思辨性对大众评论进行引导,使文艺评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长沙市文联网络文艺发展中心任彧婵作题为《网络文艺评论的“正”与“敢”》的发言,她认为网络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正”,也是当代青年的审美理想。同时,要敢于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评论去影响他人,尤其是面对不良的文艺现象和网络上错误的评论时,不能害怕争论而选择闭嘴,放下武器、引颈受戮,形成“沉默的螺旋”;而要有坚定的立场,用专业的分析、理性的评论阐明真相、引导受众。

 

  北京艺术传媒学院播音专业教师张一帆、山西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节目中心主持人李刚主持了学员论坛。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编辑崔一非、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交流部轮值部长马圣楠、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副教授陈丹丹、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副教授万俊杰四位学员在结业式上作综述汇报,聚焦新媒体助力文艺评论的思想内涵和创新传播,有效汇聚新媒体新思维新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