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句句都是史 心心念念都是实
——评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三季
栏目:观察
作者:曾俊森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海报

  在西方现代化社会转型带来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政治军事全方位领先的西方文明模式时,在面对着弗里德伯格所言“欧洲的昨天将是亚洲的明天”时,彼时的我们也曾思考我们要沿着他们开辟道路继续往前走。而源于基督教、希腊和罗马三者文化传统融合的西方文明发展模式在我们东方这片土壤上“水土不服”后,今天的我们发现中国的现代化模式还得带着坚定的文化自信,从亨廷顿所言“亚洲的昨天将是亚洲的明天”的场景中去探求、梳理和凝练。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到底是什么?这或许早就镌刻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历史脉络里,烙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基因中,待我们去唤醒、正视和回味。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的推出可以说恰逢其时。其以《创世》开端,从“天人合一”宇宙观阐释神话内涵延伸到《山海》中神性源于人性的深刻解读;以《五帝》的互动场景投射中国人延续至今的两大核心理念:以血脉相连为依托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以及作为国家制度的大一统观念;《家园》则从“多中心起源”的历史表象中,从农耕文明的基因中,提炼了属于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与性格特质。可以说,伴随着《中国》每一帧绚烂的画面,字字句句都是对史的现代态度与表达,更是对未来中国模式探求的心心念念。基于此,《中国》系列纪录片用东方美学的浪漫塑造历史群像、解读文化表征、解析文明内核,可以说其不仅是一场展示中国历史的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诸命题的冷峻思考与回应。

  《创世》探究:“我们最初从哪里来”

  “作为中国人,我们何以成为我们”,是《创世》为中华文化溯源开启的思辨之匙。面对屈原《天问》所及,代表秩序的盘古开天成为了中国人的心之所向,并将阴阳对立共生的二元思维方式早早灌注在了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中;面对着生命的存续问题,中国人将女娲附着上了永生和繁衍的寓意,尤其在阴阳失衡世界崩塌失序时,中国人借女娲之手用“五行”的动态平衡去修复世界,进一步丰满了中国哲学的底层逻辑;而伏羲八卦的出现,则代表着中国人试图更系统地去思考宇宙规律和改造自然,“人文始祖”伏羲身上的神性也开始退却,在其引领下的中国人从蛮荒走向文明。后续的燧人氏、神农氏都彰显着中国人不再单纯求助于神,而力求自主命运的精神实质。

  由此,《创世》用神话回答了中国人“对自己从哪里来,自己是谁”等原命题,拉开了中华文化进程的开端。也正是这种深刻又清晰的解读,让中国人能更明确地体会和察觉到“原来,这就是我们”。

  《山海》答疑:“我们最后到哪里去”

  《山海》承接了《创世》的时间轨迹以及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发展逻辑,以众神之相映射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深邃理解。以敬天为代表,中国人在《山海》中展现出了对稳定时空秩序的渴望,面对治理无序手段的匮乏,他们以神的名义建立起各类秩序的同时,又为这些神附着上了强烈的俗世感。阳神、月神、雷神、雨神等从《山海经》中应召而至,在经过《中国》主创团队鲜明的东方美学的建构后,成为了中国人“打通天地人”联结秩序的理想主义外显。随后对神进行祭祀,架起了人神对话的桥梁,“敬鬼神而远之”成为了中国人普遍选择的自处方式,由自然秩序向道德秩序探索的逻辑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也在本土宗教对于神鬼的诠释中逐渐萌发。

  当然,这些有着各自使命的人格化了的神,都源自人类社会的映射,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指引生存的解释体系,试图解决的是各种精神层面的困境。尤其在面对死亡的未知,人最终将走向何方时,西王母这个同时执掌着死亡与复生的神,代表着中国人对于生与死对立以及“我们最后到哪里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在面对生命终点时所开辟的终极通道。

  《五帝》审视:“我们为何成为我们”

  在中国神话体系走向落幕之际,《五帝》蕴含着对政治文化的独特理解,开始从史学的角度向我们诉说起“天选之人”的故事。五帝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上古时期的帝王,他们的事迹尽管还无考古学予以证实,但《五帝》极大地还原了这些帝王在人们心中的应然之相,更满足了人们对于这些身负“美德”的卡里斯马型偶像的期待。黄帝朴素而智慧,倾力于战后的安宁与秩序建设;尧恩威并施,勤俭治国,禅位于舜,百姓和社稷重于一己之私利,对于盛世给出了近乎完满的答案;至孝至诚的舜,着手以礼仪治天下,开创继尧后的又一个盛世……《五帝》在审慎表述这些帝王事迹的同时,时时都在用一种国家理想主义的视角,带着人们回望那“开创、守成、中兴、延续”传承有序,“天命、制度、德行、用人”全面完备的五帝时代。从此,礼俗文化成为了形塑中国社会的主要力量,《五帝》站在中华文明神话传说与历史叙事的分界点上,竭尽所能地为中国人展示了“我们为何成为我们”。

  谋求现代化发展,是当前全球各民族和国家的普遍追求,但凡有着根深蒂固文明传统的国家,都在后发的现代化进程中不约而同地选择回归自己的根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转型需要从中华文化传统生发出一种能够与现代化对接又能够适应世界普遍潮流的精神根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炎黄子孙向着那个曾经的我们徐徐回望,《五帝》就是这样一次有意义的审视。

  《家园》解读:“我们为何是今天的样子”

  基于考古的实证研究,《家园》开篇即用“和政羊”化石展示了一场地壳运动引发的惊心动魄的灾变,辅之一次次科考结果,为我们还原了中华文化的主角——“中国人”的登场契机。与前几集鉴古知今、生动可触的充满艺术张力的表达显著不同,《家园》展现了主创团队回归到科学实证时的严肃,字里行间流露出理性的判断与严谨的思考。从狩猎到耕种,从生食到熟食,从迁徙到定居,中华文明生命接力的图示在此逐渐展开。直至驯化农作物成功,中国人开启了全新的农耕时代,在多中心起源的多类型文化交融中,农耕文明最终成为了中华文明诸多文化类型的共同取向。

  文明出现的基础是农业的出现,不再为食物过度担忧的时候,精神世界就悄悄来临了,此时的中国人才有精力去探索更多更便利更安全的生活生产方式,人们的智慧创造才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在全面进入农耕文明后,基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与性格特质逐渐定型,加之礼俗的形塑作用,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呈现出今天的样子,且显著不同于其他文明种族也就不难理解了。

  显然,《中国》第三季的旨趣不在于用炫技的先进手法去展现纪录片一贯追求的剧情的真实性与结论的客观性,而是以创作者的立场真实和客观地反馈其自身对中华文化中“那个人、那个故事、那个地方、那个时代”的感受与思考,力求在精神维度上与诸君完成一次次神交与共情。由此,反映出《中国》主创团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亦是对炎黄子孙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高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