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何尝不是青山见我
作者:范迪安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佘玉奇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书画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画的笔墨规律,尤其是20世纪以来金陵画派的笔墨语言,并沿着金陵画派文脉一路向上研习,吸取了宋人的博大气象,又从元明清那里拿来精练的笔墨技巧。他在色彩的处理、光影的运用、焦点和散点结合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对于树木的处理,他已经归纳出自己的一套绘画语言,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尤其在云气、水口的处理上他有独到之处,在新金陵画派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推动。

  佘玉奇是一个热忱的山川代言人。他生活在江苏,对于江苏,特别是江南的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情有独钟。他经常走进山水之间,与大自然进行交流,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他把传统的人文精神和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2012年,他的长卷《溪山清远图》一经出炉,就受到热捧,得到邵大箴、袁运甫、张道兴等老先生的高度赞誉。2022年创作的长达20米的《江南形胜图》,展现了有时代发展特征的、有人情味和烟火气的、欣欣向荣的盛世图景,为中国山水画又留下了一个新的坐标。佘玉奇对大自然的季节轮回、昼夜更替所呈现出来的多彩样貌更是有着大视野大情怀,对春夏秋冬、日月晨昏都有精彩表达。

  佘玉奇的成就不仅仅局限在美术领域,他还是一个卓有成果的作家。他的散文《瑞雪飘飘》借物抒怀,淳朴而曼妙,影响了许多人。他的散文《人生如茶》借事写心,隽永而清新,被评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典散文之一。佘玉奇的文章有强烈的画面感,他用蒙太奇的手法,把天地万物和风霜雪雨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样,他的画作也融入了他对自然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所以,单从笔墨的角度欣赏佘玉奇的画作是肤浅的,读他的画要结合文学、哲学,这样才能品味出他笔墨之间的万千气象。

  总而言之,佘玉奇在北京举办展览,为美术界同仁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课题:如何把山水画传统与时代发展的情境结合起来,把精微细致的刻画融入大山大水的格局之中,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打动人心的作品,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这个课题,需要每个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深入思考并作出回答。

  “我见青山”,这个展名得自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词。我的理解是,山,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高山不言,他会让你想到厚重,想到坚强,想到崇高。高山有情,他会“给你欢喜,给你赞叹,给你希望,给你力量”。

(范迪安 中国美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