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开拓杂技艺术新天地
——记“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
栏目:岭南艺坛
作者: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杂技剧《天鹅》剧照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杂技盛事不断,杂技事业和产业欣欣向荣,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气象,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杂技人才的向往之地。随着近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的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杂技人相聚粤港澳大湾区,通过交流竞演、路演会、大师分享课、快闪秀、专场表演等多种形式活动,展现出当代中国杂技人凝聚力量、心手相连、创造活力的时代担当。

  “单一的杂耍竞技艺术模式已经没什么观众了”

  新时代下的杂技需要创新发展,用杂技剧讲故事成为当下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的新趋势。“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发展的艺术就会逐渐被边缘化,走向衰落和消亡。目前中国杂技已经发展成以杂技艺术为核心、集其他艺术形式于一体、富有后现代意味的新型艺术模式,单一的杂耍竞技艺术模式已经没什么观众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协主席边发吉说。在本届杂技艺术周的开幕式上,由“肩上芭蕾”创始人吴正丹与魏葆华领衔主演的杂技剧《天鹅》引来观众阵阵惊叹和掌声。《天鹅》正是新型艺术模式的体现。

  杂技剧是一种以“技”演“剧”完成的具有完整叙述情节的艺术表演,技巧是创作核心。20多年前,吴正丹和魏葆华为了摸索“身体上哪里可以站人”,试遍了身体的每个地方——背上、腿上、手上……后来,他们在肩上找到了想要的答案。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和失败,“肩上芭蕾”终于成功问世,惊艳世界。杂技剧《天鹅》以杂技演员羽梦的成长经历串起主线,融合戏剧、杂技、芭蕾等多种艺术形式,将“肩上芭蕾”的诞生过程、融“技”于“艺”的创作历程贯穿始终,展现杂技演员成长道路上的挫折与努力、付出与收获。

  “《天鹅》让我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在杂技剧《天鹅》创作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说:“杂技这些年进步很大,过去杂技展示的多为技巧,情绪单一,如今的杂技已经从表现技艺的单一情绪走向了对情境的营造。现在做杂技剧也好、杂技剧场也好,我们要用到情境,至少是用细节做情境的点睛之笔。”“肩上芭蕾”中站在肩头的芭蕾造型,在杂技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加入芭蕾的美学高度,打破了公众以往对杂技“街头杂耍”的认知,为杂技艺术树立了高雅的审美典范,与之相似的美学逻辑和融合跨界同样在杂技剧《化·蝶》中有所体现。此外,近年排演的《战上海》《铁道英雄》 《山上那片红杜鹃》等以杂技形式讲述红色故事的杂技剧均取得不俗的市场表现,成为杂技艺术的探索之举。

  杂技的高等教育仍存在空白

  让杂技走进公众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了解,同样是广大杂技人的希望。在广东卫视制作的原创杂技文化交流竞演节目《技惊四座》里,鉴赏团嘉宾会点评参赛选手、科普杂技“冷知识”,为中国杂技文化的创新传承和传播“添把火”。“中国杂技的薪火相传得益于杂技人的使命担当,中国的杂技人抱团取暖,坚守初心,但杂技发展还要打通理论与学术的通道。”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说。在杂技艺术周期间举办的“中国杂技艺术创作与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许多与会学者也都表示,目前杂技不仅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现象,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有待提升。宋官林说:“高等教育关注杂技艺术要找好切入点,切入点应该放在杂技史论研究、杂技美学探究,中国杂技审美特征、审美特点的把握研究,以及对中国杂技团队管理人员的研究上。”

  在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早已踏入本科教育阶段的今天,杂技的高等教育却仍存在空白,使得杂技艺术发展与人才需求不匹配。为此,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魏葆华专门带领研究生作《中国杂技人才培养调查报告》。他们通过调研设置有杂技专业的相关院校、不同省份的杂技艺术团体和演艺公司发现,目前杂技的教育体系出现断层、杂技人才类型单一、生源不足等现象,杂技教育的最高学历停留在以培养杂技表演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尚未涉及杂技理论、杂技编导、杂技教育,从而制约了杂技高质量发展。“杂技艺术随时都会有新的技艺补充进来,又传统又年轻。杂技曾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853年的《纽约时报》就报道了中国15人杂技团在美巡回演出的新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力认为,杂技人要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正确面对当前困境,通过探索杂技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使杂技艺术激发出创造创新的生机与活力。

  最近20年是杂技艺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创作思维开放、节目种类多,观演形式也愈加多样。在本届杂技艺术周期间,在广州长隆、珠海长隆、深圳欢乐谷、广州正佳广场等地开展了300场次嘉年华活动,是为大湾区群众奉上的一场场精彩演出,也是让广大群众了解杂技最朴实的举措。如今,互动影像等新媒体科技手段让杂技表演更加异彩纷呈;专家们的建言献策,将为杂技的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导向、引领方向——杂技艺术正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不断拓展发展边界,逐渐开拓出一片守正创新的新天地。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广东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