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作品在高校美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杜海霞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声乐作品出现在世界音乐舞台并深受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因此将民族声乐作品与美声唱法结合并应用于高校美声教学中是十分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传统美声唱法是从欧洲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而来,起源主要是以意大利语为主。将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应用于高校美声教学,既能充分彰显中国语言的艺术特性,又能通过民族声乐艺术来提高学生的美感意识和感性认知水平,还能借助美声唱法的学科性和独特性丰富学生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与审美能力。

  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主要是指歌唱语言为汉语或是各民族方言的声乐作品,能够将各民族当地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惯、民族文化、语言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作品类型具体包括地方民歌、艺术歌曲、戏曲音乐等。将民族声乐作品应用于高校声乐教学,需要从发声技巧、行腔转韵、音乐审美方面重点展开,学生在表达声乐作品内涵时要不断摸索呼吸、音色、共鸣位置,再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和情感的理解来展现个性化的演唱风格,呈现作品的时代特征。然而,当下我国高校在音乐表现风格方面的教学受到演唱技巧的约束,如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传统民族唱法来演唱“中国风”民族声乐作品;又如有些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融合、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融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融合等,但并没有从行腔转韵、音乐审美方面逐一突破,致使其并未能深度掌握演唱技巧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因此,在高校美声教学中重视民族声乐作品的价值并加强应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教学意义。

  其一,民族声乐作品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基础。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美声演唱”这一专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美声唱法歌唱家,美声唱法中国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实际的美声教学中,国外古典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被选为示范表演和讲解曲目,并且大都是原文演唱。虽然这些教学曲目能够帮助训练和提升学生的美声演唱技巧,但当他们接触一些中国歌曲时便会出现吐词不清、发音不准、情感表达不透彻等问题,主要是由中西方文化差异、音乐审美不同、美声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所致。因此强化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在美声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有必要,教师要选择优秀且适合用美声唱法来诠释的歌曲。科学发声与声区相统一是美声唱法的侧重点,感染力和民族精神的宣扬是民族声乐作品的侧重点,通过融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增强乐曲的感染力。如《我的祖国》《黄河大合唱》《一杯美酒》这类作品不论是从演唱技术要求还是从作品思想层面,都可以通过美声唱法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形成包容性强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打造浓厚的民族演唱风格,促使学生在学习美声演唱技能的同时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精神,为实现艺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完美融合与传承助力。

  其二,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有助于美声教学多元化发展。教师在传统美声教学中应更注重从呼吸、运气、咬字、吐字方面训练学生的发声技巧,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气息支撑歌唱,呈现悦耳的声音。打牢歌唱语言表达的基本功,更需教师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由于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其人文特色也不同。因此在美声教学中融入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可以有效开阔学生学习声乐艺术的文化视野和培养其民族音乐精神,在训练其演唱技术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把握各类音乐作品、提升舞台表演能力。“中西合璧,融合发展”的艺术教育理念是当下声乐教学应当积极倡导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交融发展也只有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近年来,声乐跨界成为音乐表演的一种新形式。雷佳、廖昌永、吴碧霞、张也等多位歌手跨界演绎,为观众呈现了不一样的声乐盛宴。以吴碧霞为例,她是我国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跨界融合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不论是我国民间音乐作品还是国外著名歌剧咏叹调等,她都能够轻松驾驭,呈现经典。这种跨界的声乐表演使得美声唱法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为音乐表现形式注入了新活力,还能够使民族声乐作品深入人心,使美声音乐更具观赏性。可见,将民族声乐作品应用于高校声乐教学是传唱经典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方面展开深度学习。美声学习还可以借鉴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原生态唱法、戏曲唱法、通俗唱法等不同类型的唱法,这种多元融合学习理念有利于多元声乐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其三,民族声乐作品融入教学有益于美声唱法多元化呈现。从理论层面来看,美声唱法要求声音通畅、结实、圆润,音色透亮、纯净、松弛。满足这些要求是借鉴美声唱法来演绎民族声乐作品的基础条件。不同时代下的中国声乐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韵味,内敛婉约的音乐美是其独特的特征,并要求演唱者在情感表达层面进行更细腻的诠释,结合美声唱法便是优选策略之一。在美声声乐教学中应用民族声乐作品时,应加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不但要要求学生了解国外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还要适当指导学生学习一些适合美声唱法或是可以与美声唱法融合演唱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如《灯火里的中国》《沂蒙山小调》等。通过这类作品的演唱,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共通性的同时又能掌握中国式的美声唱法,融入不同类型的民族声乐作品来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音乐风格,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演唱能力,有效助推声乐教学本土化发展。

  其四,民族声乐作品融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美声教学作为音乐艺术中重要的一门学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文化、提升音乐审美认知、科学借鉴美声理论传承民族音乐是其肩负的重要使命,在美声教学中加强民歌作品的应用也是一项重要举措。民歌作为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审美意识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各地民歌曲风韵味不同,如新疆民歌多热情欢快,陕北民歌多高亢嘹亮,山东民歌偏向刚柔结合,云南民歌更加婉约灵动。了解并深入学习各地民歌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民族唱法,演唱时在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多声部形态等演唱技巧方面多加熟练,为完美演绎声乐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融入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做了铺垫。

  随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不少美声唱法教师全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深入开拓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的征程。将民族声乐作品应用于高校美声教学是一项得力举措,有助于实现民族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融发展。学生通过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再度创造,以及对美声理论的有效整合与科学利用,可以让更多的观众接受这些作品,实现经典传唱,也让自己成为兼具音乐文化知识、创作思维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的高素质声乐人才。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