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与我国民族音乐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栏目:视线
作者:闫炜玮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单簧管由古代竖笛演变而来,以一枚簧片作为发声触媒,决定单簧管表演的旋律线条极为简单、清晰。由于其与我国传统吹管乐器具有相似性,得以在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中实现快速融入,且当前已实现单簧管艺术“中国化”,极大地促进了单簧管音乐本身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纵观单簧管艺术的“中国化”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单簧管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中叶已诞生出一批单簧管演奏家,并于新中国成立之时创作爱国主义单簧管乐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单簧管艺术发展缓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单簧管民族音乐发展逐步成熟,在此基础上,国家通过承办国际单簧管音乐节等方式将中国的单簧管音乐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显然,单簧管与我国民族音乐的融合具有中国特色化,不仅可以为单簧管创作与表演提供更多可能,而且能够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现代化进程加速,给予单簧管与民族音乐的未来融合发展更多启发。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应更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融入民族优秀文化,并着力提升单簧管专业教育水平,从而为我国单簧管民族音乐注入全新活力。

  借鉴西方理论,丰富单簧管音乐艺术创作技巧

  西方国家在单簧管久远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进入20世纪后,国内专业的单簧管创作家和演奏家已意识到中国单簧管发展与外国之间的差距,联合组建专业的管弦乐队,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愈发重视西方音乐,并将单簧管列为高等教育专业。之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的张梧先生所创作的《苏北调变奏曲》开启了国内单簧管音乐创作道路,但直至改革开放后,中国单簧管音乐创作数量才逐步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外先进的单簧管创作理念与我国本土民族音乐发展情况的结合使得我国单簧管音乐创作从中受益。时至今日,单簧管乐器已成为我国乐器的有机构件之一,相关演奏家应进一步借鉴西方先进的单簧管专业发展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单簧管音乐创作学派,从而为后续演奏奠定详实的理论基础。

  其一,普及单簧管诞生根源,其缘于17世纪末前德国纽伦堡乐器制造者对竖笛进行改良的结果,以及当时作曲家对乐器声音的极高要求。然而直至18世纪,单簧管才作为新型乐器开始发挥应有作用,其中,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使单簧管音域得以更好发挥,并确立了单簧管在管弦乐队中的地位,进而为欧洲等音乐家密切交往、单簧管与民族音乐融合、单簧管学派建立奠定了基础。进入18世纪后,卡尔·斯塔米茨的曼海姆乐派对于单簧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借鉴20世纪《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蓝色狂想曲》,以及柯普兰《C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等知名曲目的创作技巧,深入分析单簧管与俄罗斯民族乐器牧笛完美融合、德国代特莫尔德单簧管学派理论,以及单簧管与美国爵士乐融合的成功之处,并将其运用于单簧管与我国民族音乐的融合创作中,实现单簧管音乐作品的精品化、民族化。

  融合民族文化,丰富单簧管音乐演奏艺术技巧

  音乐艺术需要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以充分发挥音乐作品的应有价值。基于此,我国单簧管演奏者确有必要在充分融合优秀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提升单簧管音乐演奏技巧。具体而言,我国专业单簧管音乐演奏家应透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专注演奏具有民族化特征的单簧管音乐作品,并结合中国戏曲国粹、优秀民歌等创新单簧管音乐演奏,彰显我国民族音乐的精髓。与此同时,各类型单簧管比赛主办方也应注重对演奏曲目的审核和筛选,倾向于选择具有中国民族文化基因的单簧管音乐,以体现民族文化在单簧管音乐演奏中的重要性。

  此外,高校在举办单簧管音乐会时可以将曲目中涵盖的民族文化与思想感情作为考察内容,包括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胡壁精作品《帕米尔之音协奏曲》,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单簧管协奏曲,以及孟昭霞的《关中舞曲》和辛沪光的《草原歌声》等,以激发专业学习者思考经典音乐演奏形式创新。信息化环境下,中国音响技术、颤音技术不断发展,对单簧管和民族音乐演奏技术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诞生出诸多无调性音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通俗的形式得以展现,这便需要专业单簧管演奏家和专业学习者重点提升自身演奏水平与技术素养,进而实现与作品质量的共同提升。

  完善音乐艺术教学体系,培养单簧管创作人才

  单簧管与我国民族音乐融合发展成果证实单簧管专业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国内单簧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能够登上国际舞台的演奏家更是屈指可数。高校单簧管表演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多采用西方教材体系和西方训练法,且倾向选择西方18世纪以来的经典曲目。而在中国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当下,高校单簧管教学工作者亟须加强演奏技巧训练,密切与我国民族单簧管经典作品之间的联系,普及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逐渐明确学习传统音乐是理解其他民族音乐和乐器的基础。

  事实上,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需要学生清晰了解各音乐体系的特点,尤其重视对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弦琶音等基本功的掌握。对此,应将其贯穿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体系中,作为高校单簧管音乐教学预备内容。总之,相关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单簧管音乐表现力、诠释中国风单簧管音乐作品精华的能力,培养专业化、高素质音乐创作储备人才。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西音乐文化交融视野下西洋管乐单簧管演奏与大瑶山民歌的融合研究(编号:2022KY085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