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里的国家公园:
中国形象、中国价值的新符号表达
栏目:观察
作者:韩飞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6/202309/W020230903604627253988.jpg" OLDSRC="W020230903604627253988.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剧照</font></p>
<p>  国家公园是了解和体验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风貌的绝佳场所。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英国湖区国家公园、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新西兰峡湾国家公园……都是靓丽的“国家名片”,吸引全球游客前去“打卡”。</p>
<p>  国家公园也是纪录片取材的天然富矿,丰富了世界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景观。以国家公园为题材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国际传媒市场网罗海量观众,是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美国探索频道等全球顶级视听媒体平台重点布局的类型。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黄石公园》曾斩获无数大奖; 2022年美国奈飞公司出品的《全球绝美国家公园》引发了较大关注;被我国引进的《塞伦盖蒂》系列也在新媒体平台获得了不错的点击量。</p>
<p>  2021年10月,中国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首批5个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这一重大制度创新在中国正式落地生根,开启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2022年底,《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发布,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如今,已经建成的国家公园纵横23万平方公里。未来,中国将在陆域面积10%的国土上,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p>
<p>  伴随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推向高潮,尤其是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2023)、《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2021)、《祁连山国家公园》(2021)、《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2021)、《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2022)等一大批相关题材纪录片也陆续涌现。它们或对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布局进行整体描绘,或聚焦某一国家公园进行全景记录,或重点拾取和展现国家公园里的珍奇动植物元素。这些作品呈现出故事化、科普化、诗意化、趣味化的叙事特征,展示了中国国家公园优质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扎实成效,彰显出中国为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p>
<p><strong>  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新符号</strong></p>
<p>  人们对于国家形象的认知往往由各种符号钩织的形象片段拼接而成,伴随着一个个符号不断被感知、确立、分享、认同的过程。而中国形象的符号化传播,即在能够代表中国的众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中进行选择,或是依据现实建构新的符号,把国家形象转化成具体可感、简单易懂的符号进行传播。在国际传播中,中国故事、中国形象的革新需要寻求新的符号表达。</p>
<p>  对于当下的中国形象国际传播而言,国家公园无疑是具有标识性、创新性,以及全球传播潜质的符号表征系统。一方面,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乃“国之大者”。其作为一个整体符号,是中国近年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另一方面,国家公园自身就是一个符号体系,它集纳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和2.9万种高等植物,覆盖了中国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不同的国家公园拥有不同的自然风貌,也滋养了各类不同的动植物。这些珍奇的动植物,本身也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中国符号。在国家公园的影像符号系统中,我们看到中国有代表性的动植物不仅有大熊猫,还有小熊猫、东北虎、金丝猴、朱鹮、黑颈鹤、白鹭、大鲵、红腹锦鸡……这些明星物种构成了中国“野生动物王国”的一部分,也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一分子。对于国家公园这样一个整体符号,需要以大体量系列片的规格、精致瑰丽的视听语言对其进行整体描绘,以建构中国国家公园的整体形象和品牌,让它成为一张“中国新名片”。同时,也可以将镜头聚焦单个公园、某一种代表性动植物,打造“小品”,以及可重点打造一至两个像大熊猫这样的全球喜爱的“中国萌宠”形象,发挥“动物外交官”功能。在视听表达上,兼顾长视频、中视频、短视频,形成影院大屏、电视中屏、移动小屏的融媒体制播布局,以此构建全规格、多层次、立体化的国家公园影像表征系统,丰富国家公园的视听意涵,让国家公园形象更加真实、立体、生动。</p>
<p><strong>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建构</strong></p>
<p>  国家公园不仅是自然生态空间,也是文化价值承载空间。纪录片对国家公园及其内部生物乃至生态系统的记录和呈现,本质上是依托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的文化表达。国家公园内的大多野生动物在纪录片中也能化身为讨喜的符号,成为一种情感和价值承载。</p>
<p>  不过,与《塞伦盖蒂》《王朝》这类自然纪录片对于大自然弱肉强食的生存哲学和食物链条上的斗争精神的刻意突出不同,无论是《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对“我们”的强调,还是《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中对“万物共生”主题的诠释,中国的国家公园题材纪录片都不约而同地突出了“命运与共、和谐共生”的精神价值。这其中包含了人与物的和谐、物与物的和谐,乃至整个地球生命系统的和谐。国家公园探索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诗意方案,也让文本空间氤氲出一种诗意的和谐之美。青藏高原上的牦牛、藏羚羊在人类的小心呵护下,种群重新壮大;武夷山下的茶人对茶园“减少干预、顺应自然”的“无为”管护,使茶园微型生态系统和谐运作;草原上鹰、兔鼠、狐狸达到有机平衡……中国国家公园题材纪录片背后蕴含了中国的自然观、生态观、生命观、伦理观、审美观、宇宙观,内置了中国的生态理念和中华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君子“仁民而爱物”的“仁爱”思想,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以“无为”而达到“有为”之目的的辩证哲学,更有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和合”思想。而中国国家公园题材纪录片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也是对共同体观念的创新阐释。影片以国家公园空间动植物与人的和谐景观证明,不仅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是命运共同体,地球本就是生命共同体,这与中国国家公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初衷相一致。</p>
<p>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公园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带来启示——纪录片在自然叙事中,也可以建构中国形象,传递文化价值。未来,中国的自然纪录片需要继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寻求中国自然类纪录片与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新连接,把国家公园作为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符号载体,以此促进国家公园的形象建构和价值传递,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p>
<p align="right">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