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新城戏《洒下一米阳光》剧照
吉林省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是我国唯一的满族戏剧表演团体。满族新城戏是全国唯一一个满族剧种,也是吉林省松原市独创的地方剧种。该剧种以当地颇为流行的八角鼓曲牌音乐作为唱腔基调,并大量吸收了满族民歌、太平鼓音乐、清宫舞乐、庆隆曲牌音乐等满族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委婉抒情。因其少数民族的剧种属性,该剧种的创作者们创作出了众多以满族历史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如《红罗女》《绣花女》以及满族新城戏的里程碑剧目《铁血女真》等,呈现出鲜明的满族特色与独特的艺术风格。进入新时代,这个以挖掘满族历史与文化为己任的剧种又迈出新的步伐,在主旋律题材以及现代戏创作方面上下求索,结出硕果。
近日,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创演的现代戏《洒下一米阳光》在北京民族剧院上演。随后,满族新城戏《洒下一米阳光》专家研讨会在民族剧院会议厅举行。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孔培培主持,戏曲评论家王蕴明、王安奎、赓续华和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吴新苗、赵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李志远、张之薇,《剧本》副主编武丹丹,《中国戏剧》副主编靳文泰等专家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该剧的创作、演出以及满族新城戏的现代戏创作等方面展开研讨。
在题材、主题方面,该剧贴近现实生活,歌颂英模人物。王蕴明认为,英雄题材是永恒的题材。这部戏以松原市宁江区纪检监察干部郭明亮烈士为原型,塑造了这一鲜活、真实、可亲可爱可敬的新时代英雄形象,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新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特点,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王安奎肯定了郭明亮作为第一书记的英模形象,避免了常见的“演得假”的问题,其与亲人的关系处理得较好。吴新苗从剧名“一米阳光”折射出的精神内涵出发,总结出主人公郭明亮作为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奉献精神,散发光和热温暖身边人。赵建新表示,这部戏作为英模题材剧目,中间糅进了建立玉米合作社、帮助失学儿童等内容,很好地表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奉献牺牲精神。除此之外,多位专家认为,《洒下一米阳光》根据现实人物的宣传报道与生活原型排戏,通过主人公的英雄事迹,将革命历史与党建、教育、农村发展建设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元素丰富,比较完整严谨。同时认为,在基层党员的人物塑造中,要突出党员作为个体的真实性与可信性,从宣传品到艺术品的转变过程中,应给予更多的艺术处理,注入歌舞性、音乐性、诗性的元素,更加细腻地塑造人物心理。
在剧本、人物方面,该剧洋溢着浓郁的“东北味道”。赓续华认为该剧语言鲜活,展现出浓浓的东北风情与烟火气,主角郭明亮的塑造体现出普通人的鲜活性,真实可信,但在表现落后农村妇女性格时有些用力过猛,即使是丑行,也应该在丑中挖掘美。武丹丹认为,这部戏表现出了炽热浓厚的情感、自由的民间风情和东北的乡土气息,同时认为编剧在主人公郭明亮这一人物的塑造上需要再深入挖掘,从高大上的英雄形象回归到质朴有担当的人民干部形象,将角色还原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靳文泰提出戏剧创作不能拘泥于纪实,需遵从戏剧规律进行典型化的艺术处理。孔培培以《洒下一米阳光》为例,指出现代戏创作第一要注重情感的合理性和贯穿性,用情感推动剧情发展;第二要注重人物和故事的贯穿性,将戏剧性与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第三要注重提炼剧目气质,准确把握地域风格与剧种风格。
在主创团队方面,该剧凸显了满族新城戏作为东北黑土地上诞生的戏剧的实力。李志远认为,主创团队在《洒下一米阳光》这部作品的整体框架上倾注心血,通过艺术手法将比较繁琐的真实生活做了加工处理。戏中人物形象鲜明,演员整体舞台创作能力强,舞美灯光使用巧妙。张之薇从“村民争执”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出发,总结满族新城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贴近现代老百姓的生活,其中东北方言、满族歌舞、八角鼓音乐非常接地气。多位专家认为,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创作实力不容小觑,演员队伍整齐,演唱游刃有余,饱含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人才是一个剧种发展的保障,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剧团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专家们对《洒下一米阳光》给予赞扬的同时,也对该剧的进一步打磨提升献计献策,建议通过艺术处理使主人公郭明亮这一人物的情感处理更加合理化,使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更加真实可信;强化八角鼓的音乐特点,合理贯穿全剧;歌队演唱内容可以更加精练、有层次;可以增加适当多媒体的使用,通过照片或影像资料直观地展现人物原型的人格魅力和党性光辉等。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称赞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在历史剧创作上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在全国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为一家基层戏曲剧团,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值得赞赏,也值得戏剧界关注。该中心也非常重视现代戏的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身边的人和故事,写普通百姓喜爱的戏。《洒下一米阳光》正是现代戏创作的最新成果,剧情和形象体现着东北人民性格中的热情和温暖,体现着基层干部的人性之光,让人感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剧团在保持历史剧创作优势的同时,积极投入现代戏创作,进一步拓展创作题材,让剧目创作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推动了满族新城戏在当代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