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以文化人”。“成教化,助人伦”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重要职能。艺术创作和展示除了是重要的审美接受活动之外,更是服务人民、普及文化、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工作,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主体意识贯穿到作品的创作、接受、评论等生产与再生产的全过程,让文化更加深广地联系现实生活的同时,更成为满足大众精神需求和生活向往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文化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广义的概念,更不是封建统治时期奴役人民的武器,而是由一部部精品力作、一场场精心传承、一次次普及讲座组成的具体的、积极的惠民行动。艺术家的天职在于创作,而人民的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基层群众永远是文化的生产者和最终受益者。
江苏省文化艺术界“文化进万家”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组织各艺术门类代表性艺术名家下基层、进万家,与老百姓零距离成效显著。
首先,“文化进万家”作风实。经过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和精心遴选,江苏文化艺术界的“文化进万家”活动突出针对性,彰显文化建设的系统功能。在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组织优势,致力于真正将老百姓所热爱的艺术门类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目送到基层地区的同时,更加注重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成长。锡剧、扬剧、京剧,评话、评书、柳琴,在一批又一批荣获梅花奖牡丹奖的艺术家引领下,各艺术门类都拿出了“看家戏”,“掌门人”积极参与到这项文化工程当中,发扬了德艺双馨的优良传统。
其次,“文化进万家”形式新。“进万家”怎么做才能让经典文化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一个“进”字最为关键。面对基层群众广泛而持久的文艺需求,高雅艺术绝不能一演了之。为了使“文化进万家”的效果常态持续,江苏省文联统筹各行业协会优势力量,下大力气选拔和培养艺术素质优良的各类文艺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征集需求,点单服务”,定期开展各类艺术辅导、现场教学和普及讲座活动,目的就在于真正为基层培养出能挑大梁的“内行”,从而能够担当起为百姓传承艺术,扩大代表性非遗影响力的时代重任。
第三,“文化进万家”机制活。唯有内容多样、形式丰富、贴近生活的艺术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江苏省文联创新“文化进万家”体制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展演、教学活动,让更多代表性非遗项目,更多中青年艺术人才亮相基层。“文化进万家”的生命力体现在一个“家”字之上。“家”是中国艺术传播的社会细胞,亲切、火热、血浓于水,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艺术传播机制的优越性。“乌兰牧骑”“文工团”等党组织的文艺力量自形成以来就有“入伍”“下乡” “进厂”的优良传统,“文化进万家”正是对这种传统的赓续。可以说,扎下根来与基层百姓同吃、同住、同创作的过程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淬炼。一来增进了艺术家与百姓间真挚的情感,增进了百姓对相应艺术门类的理解,夯实了民族传统戏曲曲艺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对艺术家而言,只有把脚步沉下去,向老百姓深入学习,真诚请教,坦陈交流才能提升修养、积累素材、扩宽艺路。因此,江苏省文联不仅满足于领军人物下基层,而且还选拔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参与“进万家”队伍,给予他们体验生活、快速成长的宝贵机会,比如扬州评话优秀青年演员马伟、宿迁琴书青年演员戈娟等都成为了百姓中“叫座”的响角儿。
随着媒介演进的加速,新时代艺术不断完成着从“地方”迈向“世界”的整体进程。因此,统筹“文化进万家”和“精品文艺共享”两项重大工程,促进文艺交流交往扎根基层,深入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祖先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的呼声、人民的期待,也是社会主义社会面向共有共享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生产方式优越性的鲜活体现。
(作者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评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