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雕》组图(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长征组雕》之“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准备从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万里长征由此开始。离别前夕,江西瑞金群众纷纷前来送别红军,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新婚燕尔的妻子,还有襁褓中的婴儿。人们一边送,一边唱,久久凝望着红军离去的方向,眼中充满不舍。

 

《长征组雕》之“血战湘江”

  1934年11月,从中央苏区出发的红军连破敌人3道封锁线到达湘江边,在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遭遇由总数25个师超30万之众的国民党军队阻击。一队队红军冒着敌人的弹雨渡江,浮桥炸断了,他们就抓住绳子、木板涉水,不断有人倒下,但战士们前赴后继,英勇前进。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斗过后,村民们掩埋红军遗体用了3天,而更多遗体则沉入江底或被江水冲走。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长征组雕》之“强渡乌江”

  乌江是贵州的第一道大河,自古有天险之称。1935年1月初,红一军团第二师进抵乌江南岸,其前卫四团逼近乌江界河渡口,进行火力侦察,准备渡江。同年1月3日拂晓,强渡开始,60艘竹筏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冲向对岸。当竹筏接近北岸时,毛振华等5人奋起接应,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敌军乱成一团。与此同时,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缺红二师)、红九军团分别在茶山关和回龙场渡口强渡乌江成功,一举突破敌人的乌江防线,至6日,红军后卫部队全部渡过乌江。

 

《长征组雕》之“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在贵州遵义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组雕》之“娄山关大捷”

  娄山关是大娄山脉主峰,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1935年2月,红三军团长彭德怀接到“消灭娄山关黔敌夺取遵义”的命令。他指挥将士们英勇冲杀,最终击溃了敌军,取得娄山关大捷。娄山关战斗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长征组雕》之“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船,又在当地农民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一条破船。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渡到北岸,一举控制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又找到5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而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从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靠这7只小船从容过江。两天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

 

《长征组雕》之“彝海结盟”

  1935年5月,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以水代酒举行“彝海结盟”。当晚,刘伯承请小叶丹到红军宿营地大桥镇赴晚宴,任命他为支队长,并当场写下任命状,还向他讲解革命道理。小叶丹表示要铭记在心,之后还动员了一批彝族青年参加红军。此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族聚居区,不仅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宝贵时间,也在彝族聚居区播下革命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