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唐的极致浪漫与诗意
——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朱敏  来源:中国艺术报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海报

  《长安三万里》是追光动画十年力作,也是其“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该片取材自中国唐代历史,从高适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与李白跨越数十载的深厚情谊,以及大唐众多顶流诗人的梦幻联动,通过中国顶级动画制作技术,展现盛世大唐之美、传统文化之美。

  《长安三万里》的片名来自明代陈子龙《从军行》中的“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片名何义?笔者认为,电影里的“长安”与其说是一座城,更像是代表“盛世大唐”的一个符号、一种情结,是高适、李白等人心中的“理想之地”。“三万里”是大唐群星走过的漫漫征程,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也是对“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李白诗句中夸张手法的巧妙化用,让人从片名就能感受盛唐的浪漫和诗意。高适在片尾所说“长安呐,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也是借长安城之名表达对盛世大唐的怀念之情。

  精美画面蕴含极致的浪漫主义

  繁华绚烂的长安,商铺鳞次栉比;花瓣纷飞的扬州,舞姬翩翩起舞;寒冷肃杀的塞北,战士浴血奋战;唯美飘逸的芦苇丛,好友比武嬉戏;展翅欲飞的黄鹤楼,文人争相题诗;明月飞瀑的原野,高适与李白策马逐风,共赴快意人生;还有胡姬酒肆、曲江池、岐王府、梁园、云山城等大唐建筑和场景,美不胜收……

  无论是城市的繁华景象,还是自然的绮丽风光,以及美轮美奂的唐式建筑,《长安三万里》力求用每一帧精美的画面、颇具中国学派的画风,呈现大唐气象万千的风貌,让观众多角度、沉浸式体验大唐的壮美盛景和鲜活细节,观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璀璨星河,领略“一夜看尽长安花”的诗坛百态。

  三维动画将片中人物和场景刻画得立体鲜活,穿插全片的二维水墨图,则将大唐的标志性场景和诗歌意境进行了视觉具象化。电影中,大唐诗人或独钓于江上扁舟,或徜徉在青崖名山,或守望着猎猎旌旗,或翱翔于苍茫天际……水墨画独有的清秀淡雅与墨色的浓淡虚实相结合,充满中式意境和留白,让人获得极致审美享受。

  尤其是李白在黄河边高声吟诵《将进酒》堪称影片名场面:他与友人们骑着仙鹤,穿越云层,飞过瀑布,在海里奔跑,携仙子共舞,与仙人同饮,然后一起飞向九重天。我们可以看到银河与黄河在天边相接,银河里的鲲在游动,诗仙构建起的想象世界奇幻而浪漫,蕴含着他的自由肆意、潇洒不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最后回到现实世界的悲苦落寞,也让观众顿感心境苍凉。

  唐诗“串烧”折射瑰丽的传统文化

  《长安三万里》可以说是一部动画版的“唐诗三百首”。片中共出现了40余首唐诗,让观众尽情感知那个年代文人墨客的情怀,领悟何为“唐诗种类似繁花,数若恒河沙复沙。”

  笔者粗略统计下,有高适的《别董大》《燕歌行》《别韦参军》,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上李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其一》《侠客行》《子夜吴歌·秋歌》《早发白帝城》《南陵别儿童入京》《梦游天姥吟留别》,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春晓》,王维的《相思》《陇头吟》,杜甫的《望岳》,崔颢的《黄鹤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鄙人的《哥舒歌》等。

  这些诗词伴随着大唐名仕亮相,阵容豪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饮中八仙歌》中的贺知章、张旭、崔宗之,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书法大家李邕,李白的至交好友岑夫子、丹丘生,“唐代乐圣”李龟年,舞剑高手裴十三,“哥舒夜带刀”的哥舒翰,“当年笏满床”的郭子仪等。

  伴随唐诗大“串烧”出现的,更有边塞鼓、柘枝舞、剑舞、相扑、诗板、曲水流觞等传统文化的展示。比如相扑。这一发源于我国春秋时代的竞技项目在唐代广为流行。影片中,李白与高适有三次相扑较量,高适还从中领悟了战术。两人在人生不同时期进行同样的运动,营造出跨越时间的精神传递。比如诗板,中国古人有在墙上题字和绘画的传统,历代官署和宫殿墙上都有壁画传统。自唐朝开始,题诗壁上蔚然成风,寺院、驿站、馆舍等场所往往会留出墙壁,或设诗壁、诗板、诗牌,以供来往旅客题诗。影片中,文人墨客在黄鹤楼的诗板争相题诗。比如柘枝舞。唐代宫中每逢宴饮,必施歌舞,主要有中原汉族的“霓裳羽衣舞”,来自西域的“康国舞”(胡旋舞)和中亚的“柘枝舞”等。柘枝舞初为女子独舞,舞姿矫健,节奏多变,大多以鼓伴奏。影片中也有大量段落展示。再比如曲水流觞。中国从汉代开始有酒筹游戏,大家列坐在弯曲的溪水旁,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饮酒,以及行酒令等。影片中,李白和诗人们也在曲江酒肆玩着文人之间的酒筹游戏。

  艺术创新彰显多元的文化审美

  作为文化自信的审美之源,文学艺术的创新是使文化自信具有时代动能、审美标志的主要因素。《长安三万里》在各个层次方面的艺术创新,彰显出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审美。

  一是题材创新。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取材多集中在神话传说领域,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经典神话传说IP被反复利用甚至引起审美疲劳。《长安三万里》则在《中国奇谭》之后,又一次抓住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密码,用“唐诗”引出盛唐风范,引发观众的深度共鸣。题材领域的开疆拓土,既是艺术创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化。

  二是形象创新。有人认为《长安三万里》的人物建模精度下拉,上半身远远长于下半身,头身比不够协调美观。殊不知,片中人物塑造是根据唐代陶俑而来,长身短腿正是其特色。青年李白身着翻领窄袖的白色长衫,耳侧长发随风舞动,对应彩色胡人陶俑的模样。高适头戴幞头帽,稳重严肃,对应的陶俑是文仕俑。诗人们的身材比例虽然有违我们对大长腿的审美偏爱,但却展现了动画世界审美的多元化,也显示了国产动画团队在形象设计上的文化自信。《长安三万里》角色造型更具辨识度。年轻的李白有男儿豪情也有仙人之姿,纵酒年老发福而颓废。彪悍的哥舒翰,伟岸的郭子仪,佛系的王维,都具象为不同的鲜活形象。杜甫以顽童形象出现,跟人们心中沧桑沉重的中年诗圣形象截然不同,让人耳目一新。

  三是视角创新。影片选择从高适的视角讲述,皆因高适传统坚毅的性格与李白豪放浪漫的个性形成鲜明对比,两人的友情又是一段佳话。李白是天才般的存在,如果故事从李白的视角出发,普通人很难代入他的心境。高适是唐朝官职最高的诗人,可以说,高适是现实主义与爱国情怀的缩影,李白则是浪漫主义和星空理想的化身。

  (作者系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沙市文联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文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