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教授一台戏,
科幻哲理剧《云身》在深圳火出圈
栏目:前沿
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科幻哲理剧《云身》剧照

  2023年,深圳有两个原创舞台作品大火,一个是舞剧《咏春》,聚焦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就是《云身》,深圳第一部原创科幻哲理剧。

  《云身》讲述了在元宇宙技术高度发达的2050年,具有真实肉身的人类与虚拟替身“云身”之间的复杂矛盾与激烈冲突,当“云身”出现“异常”,矫正还是不矫正,这成了一个问题。《云身》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尹迪共同编剧,尹迪执笔并担任导演。

  三个教授一台戏。在《云身》创作之初,三位主创并没有太大把握观众会喜欢它,只是希望借此了解观众是否接受科幻戏剧这种形式。但探索的结果令人欣喜。2022年到2023年,《云身》在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分别上演,不仅场场爆满,而且在南方科技大学的演出,千余张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完。本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儿”的,没想到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南方科技大学上演后一周,更有知名文化公司找上门来,想要寻求影视改编。不久前在深圳举办的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有两个分论坛都谈到《云身》,并强力推荐。

  三位业余编剧,一部为本科生打造的毕业大戏,何以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一部刚刚出炉的“深圳造”原创剧目,《云身》难免有青涩之处,究竟能走多远?下一步如何修改提升?近日,《云身》学术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举行,相关专家学者围绕《云身》的演出现象,从剧本创作、剧作表演、观众接受、媒体反映,以及科幻话剧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类型在深圳甚至整个中国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为深圳“科幻之都”崛起加分

  随着《三体》《流浪地球》的火爆,近年来国内科幻大热。不久前,2023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今年,2023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召开。《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表示,北京、成都、深圳三个城市现在都在争夺“科幻之都”,《云身》的成功演出,为深圳“科幻之都”加上了重要的一分。《云身》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是科技和现实生活相互激荡的反映。《云身》的上演,挺立科技与科幻的潮头,在科幻产业大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态定位,非常值得进一步去发掘。

  《云身》诞生于深圳,让深圳作家邓一光有了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深圳近30年的发展,一个显著的标签就是“高科技之城”,科技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熟悉高科技并且早已与之纠缠不休。《云身》这部剧被创作出来,搬上舞台,让观众看到了艺术对现实的干预和指认,这也正是几十年来深圳文艺创作形成的一种传统。

  谈到创作缘起,陈跃红介绍,《云身》的思路可追溯到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召开的三次人工智能学术会议,这三次会议上的跨学科交流引发了关于《云身》的科幻想象,《云身》聚合了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技术,这些技术引发的危机和对人文学科的挑战成为这部剧的灵感来源。

  创作之初,陈跃红、吴岩、尹迪三位主创一致认为,科幻戏剧在国内是一块亟待开垦的新地,科幻也是最契合深圳城市气质的主题。南方科技大学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科幻研究中心深厚的专业积淀,深圳大学有戏剧影视学院丰富的导演表演经验和资源,如果两校能够合作,也许会碰撞出亮丽的火花。在两校领导和两个学院的鼎力支持下,三位编剧两年内修改六稿。《云身》主题在创作中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改、深化的过程,从思考AI伦理的“技术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人性批判”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地解读了《云身》的哲理主题。

  独特的创作背景、编剧在科幻领域的多年深耕,都使得《云身》明显有别于目前舞台上演出的其他戏剧作品。“南方科技大学搭建了人文社科和理工科教授、教师在同一屋檐下工作的格局,学科的交叉、碰撞是自然而然的。”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凌表示,《云身》是南方科技大学努力建设特色人文社科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展示了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双雄并进、携手合作的友好关系,突显了深圳的城市文化特色。

  面对硅基生命,人类如何选择?

  “ 《云身》是一个提问题的戏。”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高建平指出,在《云身》中,硅基生命向碳基生命发起挑战时,人类该选择站在哪一边?在《云身》最终的审判中,编剧采取了开放的态度,这样的故事,启发人们思考现实,思考自身的处境,也思考科技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解了科技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挑战了已有的科学伦理与社会管理,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问题。”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副主任田松指出,诸如《云身》这样的科幻作品,其意义就在于提前构想和感知这些时刻的到来。

  当今时代,技术发展甚至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尹迪表示,ChatGPT引起的热议、千名科学家呼吁停止开发人工智能,都说明人类很快将不得不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后果。甚至更极端一些,人们很快就要对于是否接纳数字造物或者硅基生命做出选择。那么,如何选择才能符合人类的利益呢?符合人类利益的选择是否一定就是道德的呢?面对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每个人都是当事人。于是,《云身》借用一场矫正和矫正引发的伪装、试探、纠缠和对抗,将这种两难的处境以戏剧情境和戏剧冲突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并且以开放式的结局将思考和选择的权利留给观众。

  对于《云身》的主题,邓一光认为,编剧创作终结审判的目的不是让人类原型对“云身”的取舍做出表决,而是对自己做出审判:“我读剧本时的兴趣不是人对虚拟物的表决,我被剧本打动的也不是古典人类形象借助‘云身’而觉醒的桥段。我的兴趣点和感动来自编剧对人自身冲突的不宽容和不饶恕,因为人不可能通过人之外的力量实现拯救,人类的法庭上也不应该出现人之外的被告。”

  在介绍《云身》的创作过程时,陈跃红也反复谈到一个同样的问题:面对硅基生命的未来,人类将如何选择?“我们后续创作正在构思颠覆性科技想象视域下的科幻哲理剧三部曲。”陈跃红介绍,颠覆性科技,即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和人类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未来的作品,他和他的团队希望能在这些新科技的基础上展开新的想象。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