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文化 讲好英雄故事
——以西部作家陈玉福创作为例
栏目:视线
作者:王锐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土文化是作家进行创作的首选资源,也是塑造作家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基石,同时还是作家观察生活、发现素材,构建其艺术世界的根本所在。作家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既有置身其间耳濡目染的生命感知与生活体验,更有在长期的思想积淀和文化养成中逐步形成的理性思索与历史洞见。作家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树立文化自信,以历史烛照现实,以文化启迪思想,以艺术滋养性情,才能真正搭建与外界文化对话交流的桥梁。

  陈玉福是土生土长的西部作家,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长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影视剧本等作品1000多万字,并荣获诸多奖项。陈玉福的文学创作,扎根于祖国西部的河西走廊,这里既孕育了悠远绵长的丝路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亦是疆场建功、文化扬名的英雄辈出之地,流贯了河西大地的血性、气节与精魂。河西走廊是陈玉福与文学结缘的精神原乡,也是他潜心创作的文化富矿。他的英雄叙事立足本土文化而又紧扣时代脉搏,融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革命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于一体,讲求艺术性、趣味性、通俗性,并通过影视化的再创作与改编,实现了文学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赢。

  陈玉福作品中的英雄书写贯穿其创作的各个阶段,并经历了由自发写作到自觉建构,由审视当下到反思历史的心路历程。这些英雄群像有驰骋疆场、造福河西的古代豪杰,有浴血奋战、缔造伟业的开国元勋,有廉洁奉公、甘于奉献的人民公仆,有亮剑腐败、坚守正义的时代楷模,有默默劳作、不辞艰辛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尽管时势变迁,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尽相同,但身上均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打动人心的道德品行,不啻为民族的脊梁。同时,他们又各具鲜活的个性、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不是简单化的英雄符号,是带给人真情实感的充满激情与张力的艺术形象。陈玉福的创作既承传了我国古代英雄演义小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强烈的叙事特征,又弘扬了当代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与英雄主义基调,同时借鉴新历史小说中的民间视角与日常叙事,从而使其英雄叙事平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与格调。

  书写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不凡经历和人生壮举,是陈玉福中短篇小说的重头戏。他善于选择耳闻目睹的身边人和事为艺术原型,在完整曲折的故事中展现出主人公的火热追求与理想情怀。这些形象虽没有英雄的名分,却有英雄身上的品性与境界,他们正直善良,明辨是非,身怀侠肝义胆,敢于向命运与不公发起挑战,寄托着人世间充满希望与温暖的烟火气。《西部女神》(又名《马莲花》)、《兰花白雨》刻画了两位有胆有识、忠贞不渝的西部乡间女子形象,尽管她们如同自己的名字一样平常,身上却体现出为追求心中真爱而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可贵气节,这是老百姓在苦难岁月中与现实抗争、奋力主宰自己命运的悲喜交织的动人情歌。作品具有明显的文体意识,大量穿插了西北广为传唱的“花儿”与本土民间传说,与男女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融为一体,既富有情趣地表现了当地民风民俗与人物性格,又增添了叙事表达的浪漫生活气息与艺术魅力。

  陈玉福的英雄叙事既注重故事与人物的精神境界,又喜欢在庄谐并用间增强故事的戏剧性与传奇性,使小说雅俗共赏。《农民镇长》(又名《圈圈外的人》)、《虎缘》(又名《老虎抢亲》)就是两篇具有生活情调和幽默趣味的民间传奇,传递出纯真而高尚的精神追求。

  新的时代赋予英雄新的内涵。陈玉福的文学创作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程而并肩前行的。他始终把目光瞄准时代变迁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官场博弈、反贪反腐等热点题材,在正邪两立的激烈较量中展现生活中的重重矛盾和坎坷,塑造了一批堪称“楷模”与“英才”的英雄形象。《商圈》男主人公的遭遇在国企改革中具有普遍的思考意义,他虽然暂时失败,却是改革需要的“英才”,体现着时代正气与群众利益,是企业迈向未来的希望所在。“1号系列”是陈玉福从中短篇转向长篇,并开始赢得文坛普遍关注的作品,他本人也因此被读者和媒体誉为“1号作家”。这组系列长篇小说生动揭示了错综复杂的贪欲对社会、人性的腐蚀与考验,同时塑造了一批党的优秀干部形象,他们忠于职守,为国为民,坚守正义,不畏邪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捍卫了国家的法律尊严,是弘扬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的“楷模”。

  近年来,陈玉福响应党的号召,“深扎”河西走廊为西部英雄立传、为民族团结创作,立志讲好西部故事,为中国故事增添色彩。

  河西走廊有纵横千里、分布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常年风沙肆虐,严重威胁着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防沙治沙工作成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头等大事。新近出版的长篇纪实《治沙愚公——中国绿色传奇八步沙》《绿色誓言》等就是作家献给西部大地常年治沙种树的一群无名英雄的时代颂歌,也是他捧给故乡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作品以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植树造林、改造沙漠的真实故事为原型,通过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历史场景与生活细节,向世人真实再现了当代西部鲜为人知的奋斗史与精神史。他的作品源自现实,却具有超越现实的气魄和力量,平凡中凝聚伟大与不朽。“六老汉”三代人守得沙漠变绿洲的中国故事,是当代愚公实现中国梦的感天动地的英雄传奇,不仅生动记录了当代中国矢志不渝改变贫穷落后、实现民族复兴的艰难奋斗历程,更深入挖掘了中华民族得以顽强生存发展的精神能量与思想智慧。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家乡、治沙造林的壮举深入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顺应时代需要、民族未来与人类理想,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西凉马超》《八声甘州之云起》是陈玉福近年来致力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基础上的新收获。两部长篇主要取材于威震河西、声誉显赫的历史英豪,即三国时人称“神威天将军”的马超与明末杨家将后裔爱国将领杨嘉谟。作品旨在挖掘和重构本土传统文化,既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又积极响应以民族品牌文化树立中国自信的时代号召。作品采用我国传统的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叙事手法,尽可能遵循历史事实与历史逻辑展现人物的丰功伟业,同时展开大胆想象,浓墨重彩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可歌可泣的艺术形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突飞猛进与现代传媒的日新月异,陈玉福顺势而为,尝试着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影视文学剧本,同时有意识地在小说创作中不断突出与强化影视化的表现手法,开拓出他独特的“影视小说”,进而实现文学的多链式传播与市场价值的最大化。近年来创作的电视剧本《女人的抗战》《建军大业》《热血军旗》等获得广泛好评和表彰。上述作品均取材于革命文化时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着力刻画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战士的英雄形象,气势恢宏,格调高昂,激荡着高尚感人的热血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是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可视精品。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坛立志书写英雄故事的代表作家,陈玉福的文学之路扎根西部,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行,坚守初心,铭记使命,历经岁月磨砺,勇于艺术攀登;胸怀家国,致敬英雄,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体现出一位作家应有的艺术胸襟与可贵精神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