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电影化问题
作者:谭文鑫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看完张冀导演的《长沙夜生活》,我想到了著名电影导演费穆的一篇文章,即1940年发表的《中国旧剧的电影化问题》。此文细致分析了戏曲片摄制中电影与戏曲的关系。受费文启发,对于《长沙夜生活》,我想着重探讨一下电影和城市的关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p>
<p><strong>  从“电影城市”到“城市电影”</strong></p>
<p>  当前,电影中的“城市”,可谓比比皆是:林立的高楼,穿梭的车流,闪烁的霓虹灯,喧嚣的摇滚乐……当然,这些只是符号意义上的城市。有些电影中的“城市”,则具有相对具象的地域标识,如《疯狂的石头》 《周渔的火车》《少年的你》中的“重庆”,虽未明确标示具体地名,但独特的山城地貌与方言景观,无疑是重庆的标志。电影与城市的邂逅,大体就是上述两种或抽象、或具象的方式,可概括为“电影城市”,即城市进入影像,但还只是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处于“背景”的位置。</p>
<p>  但《长沙夜生活》不论是片名,还是影片中明确出现的真实地名,甚至是主题歌歌词,均意味着“长沙”已从“背景”走到“前景”,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也正因此,《长沙夜生活》并未停留在“电影城市”阶段,而是实现了向“城市电影”的跨越。在这个意义上,《长沙夜生活》体现出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尤其是在可能会因片名出现“长沙”而导致票房不利的境遇之下,导演张冀仍然坚持己见,更能彰显出他对这座城市的深情。</p>
<p><strong>  “城市”如何进入“电影”</strong></p>
<p>  既然,《长沙夜生活》是一部“城市电影”,那么,“长沙”是如何进入电影,并成为“主角”的呢?</p>
<p>  首先,长沙城市景观的展示。电影一开始,就是一组湘江两岸夜景的航拍镜头,一下就把观众带到了如梦如幻的长沙之夜。此后,各种网红打卡点,密集出现,如步行街、文和友、摩天轮、橘子洲、岳麓山等。兼之,影片注重表现人物的行走,采用不少的跟拍镜头,纪录片式地呈现出长沙夜晚街市的热闹场景。其中,何岸去脱口秀演出地点的长镜头跟拍,时长超过一分半,可谓全面展示了文和友的市井气息。众多网红打卡地,都镌刻着深深的长沙烙印,累积在一起,叠加而成秀美的“长沙”。</p>
<p>  其次,长沙方言的引入。与片头中夜景镜头相呼应的是节奏欢快的片头曲,且用长沙方言演唱。至于片中的人物,如何岸、景为为、何西西与曹哥等人,更是讲着一口标准的“长沙话”。其中,脱口秀演员何岸演出时,一直坚持用“长沙话”。即便老板质疑用方言会冷场,他仍不为所动,态度坚决地回应道:“长沙话蛮好的,现在的小孩都不会说长沙话了,有些东西要传承下来。”可见,导演在创作时,有明显的方言自觉。</p>
<p>  再次,长沙精神的表现。好的“城市电影”对城市的表现,还应深入至文化层面,去表现城市的内在精神——这才是一座城市独具面目的根源所在。《长沙夜生活》的片头曲还唱道:“自己的路不求人/自己的命不求神/从</p>
<p>  不为了求稳/就去怕了受梗/为了改变你的看法/霸得蛮也发得狠……这是长沙的城/长沙的人/长沙的城/长沙的魂。”显然,借助方言演唱的片头曲,意在凸显“霸得蛮也发得狠”的长沙精神。影片中,丽姐与何西西正是典型的辣妹子,既敢爱敢恨,又敢作敢当。</p>
<p>  值得一提的是,张冀导演这部电影时,将第一个场景设置在书店,并与高深的哲学发生对话,似有意拉开与商业片的距离,保持“文艺范儿”。但我以为,张冀更是有意在影片中引入哲学眼光,以此来审视长沙的“城与人”。于是,便有了丽姐在大排档一番颇富哲思的感慨:“长沙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粉开始,再到一碗粉结束的。把生活里的伤,熬成汤锅里的香。嗦完粉又是新的一天。”</p>
<p><strong>  “电影”如何超越“城市”</strong></p>
<p>  诚然,“城市电影”毕竟是电影,而不是城市的形象宣传片,因此还面临如何超越“城市”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城市电影”的主题要跳出地域的局限,去表现人与人共通的东西,如情感、人性等。不过,情感或人性的表现,需要以故事为载体。所以“城市电影”,一定要讲好故事。</p>
<p>  讲好故事,我以为有两层意思。一是故事要好。《长沙夜生活》的故事显然是好的,烟火缭绕中洋溢着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真诚。二是故事更要讲好。《长沙夜生活》中交织多条情节线索,如父子和解、男女相爱,以及异乡打工人的心愿达成等。相对而言,何岸的故事,更能以情动人,打动观众。</p>
<p>  以往,作为媒体艺术之都的“长沙”,甚少现身于大银幕之上,随着《长沙夜生活》的上映,长沙惊艳“亮相”。当然,仅是一次“亮相”,观众尚难以尽览全貌。长沙还有很多故事,等待电影人去发掘、去表现,期待更多的长沙影像闪耀银幕。</p>
<p align="right">  (作者系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