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电视专题片《定都》海报
五朝古都,七度更迭,三千春秋,北京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璀璨明证。由北京广播电视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这里是北京》栏目联合北京史研究会、北京古都学会、北京学研究基地于近期推出七集系列电视专题片《定都》。本片以各代政治力量千年来在北京的七次定都历程为线索,以历史学、文学乃至美学的视角,深切回望古都北京自辽代的边隅重镇向大国心脏转变的每一步关键历史进程,全方位梳理北京城市格局、建筑、文化演变的轨迹,与观众一道重拾古都历史、解码古都文化。
贯通五朝古都,通晓北京前世今生。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 《定都》首集以天宁寺为引自辽代起叙述。系列专题片讲述着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陪都、金海陵王完颜亮择燕京建都、汉人刘秉忠奉忽必烈令监建元大都、明成祖朱棣重开会通河迁都北京、多尔衮统帅清兵定鼎燕京等历代定都往事。本片未满足于罗列历史,而是致力于以全面、综合的历史观念阐述各朝各代对形成北京今天的格局所起到的贡献:金代修建内城水路引入水脉、影响至今的中轴线始于元朝、明朝完善北京漕运生命线、清朝满汉分治最终形成今日的内外城市格局……八百余年的建都历程,最终复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国都规划蓝图,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城市规制的范本。中国人文地理的大框架在此汇聚,北京也最终成为了各种理念下璀璨闪亮的历史标本,尽受“美善之极,未可宣言”的嘉誉。作为面向更广大受众的社教类专题片,本片以通俗却不失准确、精练而不寡细节的叙事策略,深度展现了北京地区因陆路而兴、因运河而盛的古代发展史,通过五个朝代、两条通道,一东一西串联起古都的前世今生。
勾连七度更迭,完成古今时代呼应。读史是为鉴今,系列专题片《定都》没有将自己定位为一系列历史因果的宣介,而是在叙事中埋下与今日北京的城市发展深切勾连的历史陈述,与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同频共振。系列专题片第六集讲述了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后北京地区的城市变迁,自晚清开始的近代化进程终于在北平开始,近代北京城市建设史第一人朱启钤对北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城市规划变动:改建正阳门、打通长安街、改造社稷坛……专题片的解说词此时指出:民国时期北京城市规划变迁,是政治执政空间向百姓生活空间的运转偏移,首都的职能逐渐淡化之后,百姓才能够在城市中生活。这与今天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意义不谋而合,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是要限制北京发展,而是为了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此与当今勾连的案例叙述在片中多次出现,系列专题片《定都》在历史评述上呈现出极高的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本片在汇集一个城市形成发展真实记录的同时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进而映照现实、指导实践,为今天的北京城市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参照点。
具象三千春秋,实现历史可感叙述。宽宏广博的叙事视角从来都是历史叙述面临的难题,《定都》为此采取了多样的可视化手段,运用三维地图动画展示北京城墙变化、利用沙画绘制复现历史风尘、借用真人搬演完成历史复现。但除去形式的运用,更关键的是将历史还原至事件与场景中的具象化叙事手段,本片在叙述的过程中将目光锁定到一个个可感可知的情境上,通过人讲故事、通过故事展现历史。系列专题片第七集在对北京城市古建筑保护的讲述中为观众呈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两名解放军军官在学者张奚若的引领下进入仍属国统区的北平,拜访知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请他在地图上标记北平城中的重要古建筑,以期在战争中避免或减少对珍贵古建筑的破坏。这件梁思成一直担心而又不敢奢求的大事终于落地,他接到任务时甚至感动得声泪俱下,最终北平和平解放,千年古都也未损失一分一毫。片中的这些故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改变了历史叙述的生硬语态,把看似宏大遥远的风雨变迁转化为广大观众可感的历史具象,引领观众回味北京的每一个标志性变化的场景与瞬间。
系列电视专题片《定都》以北京城市建设为窗口、以其详实充沛的历史叙述为抓手,贯通了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通过影像创新及学术研讨,深耕历史、社会、人文变迁的宏大命题,成为一部见证城市从繁盛到伟大的优质专题作品。为保护好城市的古建筑文物、赓续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保留城市记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作路径。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