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暖阳,来谈谈“辩证法”
——融媒互动访问节目《真心燃》观后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如同冰冷的海水托起的旭日,融媒互动访问节目《真心燃》以一种略带清新、充满诗意和温暖溢出的方式出现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奔腾融媒”平台,并赢得广泛关注。该节目第一季“艺术之火”以文艺工作者为主体,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与内蒙古文联共同打造,无论是呈现形式还是叙事内容,都体现出一定的美学高度和人文价值。《真心燃》的节目宗旨是“看见心底同一个暖阳” ,旨在树立从情感到思想的共享精神,从而形成访谈者、被访谈者和观众的三重共振。在短视频时代,《真心燃》的制作团队以反向思考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三道带有朴素辩证法特色的思考题。</p>
<p><strong> 第一题,快还是慢?</strong>新媒介以快速传播信息为己任,“快”是眼球经济时代的不二法门。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在加速,越来越失去等待的耐心。然而,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抗拒重复的、单调的叙事节奏,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同质化也成为必须要面对的精神困境。人们追求大开大合、血脉偾张的故事逻辑,尽管那其实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样子。然而,近年来,“慢综艺”蔚然成风,给庸常的生活注入了情调。这背后既有观众对于美的向往,也归功于葆有艺术坚守的节目制作人。《真心燃》属于人物访谈类节目,与“慢综艺”异曲同工。它每一期只有十几分钟,却呈现了轻巧而又厚重的叙事风格。说轻巧,原因是制作团队并不在意节目话题的终极导向,只注重交流的过程,因此是轻盈的、开放的;说厚重,是因为节目中选择了“以小见大”的呈现方式,对嘉宾的人生际遇、事业成败甚至家庭生活都有所涉猎,呈现出方寸之间自有天地的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借助于新媒介的“快”打造的一款“慢访问”节目,因此它实现了传播效能和艺术功用的最大化。</p>
<p><strong> 第二题,暖还是冷?</strong>《真心燃》制片人兼主访人欣然试图在与受访者对话过程中追求共情,共情的呈现效果是在采访者与受访者间升起“同一个暖阳”。欣然以嘉宾的情感故事为线索,挖掘其成功旅程背后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助力因素。正因为这些“暖”的情感,让观众看到了这些知名人物的平凡之处和烟火之气。欣然能够在动态中捕捉嘉宾话题中的隐藏密码,然后或层层推进、春风化雨,或一击即中、磅礴直下。访谈类节目自然要追求“暖” ——它并非简单的抒情,而更接近于灵魂共鸣。但是,少有人关注作为采访者的“冷”——即严密的思维、超前的预判。对话逻辑背后隐含的智慧是冷的,相比追求灵魂共鸣的暖色调,采访者需要时刻清醒,以及试图引导嘉宾以最为放松的状态展开话题,同时又不能失掉自己的节奏。</p>
<p><strong> 第三题,哭还是笑?</strong>这一题看起来比较好选择。谈话类节目似乎避免不了情到浓时而挥泪。一定程度上,嘉宾感动的背后是采访者用情、用力投入的直观体现。但必须警惕的是,对话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抱头痛哭”,而是“拈花一笑”。“哭”可以让嘉宾更为放松,也可以成为打开紧绷防备的前兆和先声,但最终还是要追求心意相通的“笑”。哭是“共情”的表现,而笑则是“共融”的体征。在《真心燃》节目中,既有“泪点”,也有会心一笑的“笑点”,我想这也是制作团队“不刻意而为之”的结果。</p>
<p> 慢节奏叙事,意味着要“牺牲”部分流量。但在失去部分受众的同时,节目也获得了惊喜的补偿:文艺工作者的精神世界,一定是独特而丰富的。只有“慢”,才能在与文艺工作者的对谈中浮现壮丽的冰山。冷思考之下催生出暖意的对谈氛围,是要靠长期的实践经验才能营造出来。谈话类节目实际上对主持人(访谈者)的文化素养要求极高,除了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之外,还要因时而动、因势利导。至于哭哭笑笑,本就是人生的常态。节目的哭和笑自然不应被刻意安排,但作为叙事节奏的变量存在,它们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真心燃》节目中,欣然对采访对象话语的理解,不生硬,也不存在强制阐释之感,而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典雅之感。</p>
<p> 《真心燃》第一季的受访者横跨了四个代际: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演员武利平,词作家、通辽市文联主席苏日塔拉图,摄影家王争平是60后;画家张可杨是70后;青年歌唱家呼斯楞、青年舞蹈家李德戈景、青年魔术师刘凯滨是80后;青年舞蹈家张羽琪是90后。面对不同代际的采访对象要有不同的话术,这是《真心燃》话语系统的“变”。同时,作为一个想要继续打造的品牌节目,需要有相通之处以维持文化影响力的稳定输出——这也是“不变”。该节目的“不变”表现在节目的叙事层次和结构两部分:欣然采取由表及里、由现象达本质的谈话方式,这是节目的叙事层次。除了与呼斯楞、李德戈景对谈的那期节目以外,该节目都是“1对1”的对话结构。节目中设置了受访者的师长、朋友的寄语环节,每一期节目的片尾,欣然又要成为镜头的受访者,面向观众述说采访的感受。“变”与“不变”是生活的常态,节目亦然。</p>
<p> 《真心燃》充分调动了受众的感知机制,同时展现了多种风格的现场。比如访谈刘凯滨的那期节目,“奔腾融媒”浏览量达28.81万,除了观众对魔术的兴趣以外,还与节目营造出的那种空灵、神秘的色调有关。我本人偏爱的是与呼斯楞、李德戈景对谈那一期,帐篷中、草原上的推心置腹、把酒言欢,展示出了天地之高妙、草原之浩远的视野,以及人之渺小且坚定的感怀。真心当然不负热爱,真心也不会随波逐流,《真心燃》在热闹的IP时代做一株安静怒放的植物,就挺好。</p>
<p align="right">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