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创新艺术表达形式和叙事体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并落地践行的重要课题。
化古为今,不断更新叙事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核,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魅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新时代更需要新的叙事体系来传承。以历史史实为创作背景,许多电影从业者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基础上,深挖历史故事的文化内涵,在古为今用的大框架下不断更新叙事体系,创作出一批蕴含家国情怀和现实观照的优秀作品。以2023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无名》为例,两部影片分别以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呈现“家国一体”的中华文明与精神,以多重反转的戏剧化故事情节与恰到好处的光线、景别镜头运用,为观众打造视觉盛宴,实现了参影者与观影者在民族大义精神上的共情与共鸣。
就文艺工作者而言,当下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中国故事的叙事风格与创作线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好地向人民大众和国际社会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强化地方元素,打造优质差异化内容
地方元素作为中华文化与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艺创作注入充沛的源头活水,提供大量的宝贵素材。近年来的文艺作品中不乏以地方文化独有的生态面貌、建筑风格、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为特色的文艺作品,致力于带给观众“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地方元素也借助艺术作品更大范围地传播并展现其独有的文化魅力。电影《满江红》以山西太原古县城为取景地,借助特色地域文化优势,成为地方元素强化电影差异化的经典案例。层层嵌套的中式院落符合悬疑剧情的取景走向;贯穿电影的梆子音乐、人物台词频繁提及的“醋”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元素不断加深观众印象;主角频繁穿梭其中的窄院也使观众了解了在人口稠密、用地紧凑的晋中地区民间院落的应对设计方式,每一个细小文化元素的背后也有更多的文化内涵等待发掘。
以地方元素为特色的叙事体系以更小的切入点、更深刻的记忆点打造特色鲜明且引人回味的高质量作品,为我国文艺作品叙事架构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因此,未来优质文艺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并将其与当下社会的潮流有机结合,推动中国风叙事作品的差异化制作与高质量发展。
全民参与,共铸国风叙事新辉煌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抖音、快手等以视频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社交应用,以及微博、小红书等以图文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社交平台,呈现出主流化、专业化与生态化的特征。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与内容创作平台逐渐向全人群、全场景、多角色的态势扩大用户群的影响力与覆盖面。
如今,艺术作品的制作与传播更为便捷,更高参与度和以社交互动为依托的技术手段与传播格局也重塑了艺术的表达空间,激励用户活跃自我表达。近年来,用户自制的国风叙事文艺作品也呈现井喷态势。在各类自媒体平台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形式十分丰富——以传统戏曲为基调的音频制作与改编,以讲述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为主的科普分享,以古诗词朗诵为主的演说展示等,均在社会层面塑造并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此外,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出与带动、网民的热点跟随性传播,也成为国风叙事作品愈发“出圈”的关键。2023年春节期间,以河南经典豫剧唱段《下陈州》为创作基调的摇滚配乐暴火,引起广大网友的视频创作热情,形成此间专属热点。新国风的“出圈”也将河南豫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更多民众的视野,电子音乐与传统戏曲的魔性搭配为新国风的传播再添活力。又如,以南宋词人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改编的《樱桃曲》,曲调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带领观众了解词背后作者思乡与伤国的无奈之情,让观众以更强烈的观感感受文艺作品所昭示的家国情怀与传承至今的民族大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兴盛的当下,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为活泼生动的表达体系去支撑,具有独一无二神韵的中国故事也需要更有特色的艺术风格去表达。这也激励着文艺工作者要创新艺术表达形式,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命脉同频共振,深度挖掘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