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民族舞蹈起源于原始舞蹈,是古代宗教活动、祭祀祖先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节日庆典、大众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挖掘传统民族舞蹈的深刻内涵,能够对构建当代民族舞蹈体系、继承和发展民族舞蹈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发展传统民族舞蹈能够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更好地融合发展。
民族舞蹈中的文化艺术价值
民族舞蹈也被称为民间舞,是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风格较为固定的舞蹈形式。我国的民族舞蹈以汉族舞蹈为主,还囊括苗族、侗族、土家族、傣族等其他各民族的舞蹈,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舞蹈形式,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民族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一,民族舞蹈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独特美学。我国传统民族舞蹈讲究“气韵”,在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之下,通过“气”的流动来带动肢体运动,从而展现出舞者曼妙的舞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准确领悟和体会到“气韵”之所在,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舞蹈动作中的“三圆两圈”,即让舞者通过身体的旋转、跳跃和翻转,再配以上肢和腰部的动作,同样表现出了对于“天人合一”的圆形美学的追求。其二,民族舞蹈中蕴含着形象生动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体现在中国民族舞蹈中最为鲜明的审美观念,为我们展示出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魅力和民族文化魅力。其三,民族舞蹈中蕴含着“虚实相生”的形态美。作为一对辩证的哲学概念,虚与实相互融合、相互发展。中国民族舞蹈在立足于“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传统哲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变换舞蹈动作的快与慢、动与静,表现出步伐的轻重缓急和韵律的抑扬顿挫。舞者只有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角色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角色的情感状态,以此来更好地完成舞蹈作品的表演,进而激发起观众的热情,让人回味无穷。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民族舞蹈
文化自信一般是指民众对于本民族文化形成的深刻认同和自豪感,在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传承和发展民族舞蹈离不开舞蹈从业人员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坚持民族舞蹈文化本色。民族舞蹈最基本的特征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现在的舞蹈市场中,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精品,但一些舞蹈作品仍然充满着过度的商业味和娱乐化倾向,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中国民族舞蹈脱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丧失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民族舞蹈最基本的特征是气氛较为活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载歌载舞,通常还会辅助运用一些道具,如扇子、纱巾等来加深情感刻画,进而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形象生动。因此,一方面,要深入学习和发展这一民族舞蹈表演形式,向民众展现出传统民族舞蹈的艺术文化特征;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和舞蹈形式,例如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踢踏舞等,不同的舞蹈类型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民族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习俗。加大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加大创新力度,将更多当代元素融入到传统民族舞蹈中。例如,舞蹈诗剧《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正是因为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统舞蹈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当代元素,才获得巨大成功。因此,一方面,基于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可更多地融入当代元素,以此来促进民族舞蹈的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民族舞蹈传承传播形式,由于民族舞蹈具有较强的自娱性,往往是通过民众之间的口耳相传进行传播,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民族舞蹈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民族舞蹈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更加深入的传播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第三,进一步扩大民族舞蹈的教育宣传力度。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要想真正推动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在高校舞蹈艺术专业的授课中进一步增加民族舞蹈的课时比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民族舞蹈的兴趣,让民族舞蹈散发出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民族舞蹈的社会宣传,通过开设成人兴趣班、邀请专业舞蹈教师进行授课教学的方式,不断激发民众对于民族舞蹈的重视,进而提高全民学习民族舞蹈的氛围,以此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发展。
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舞蹈,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作用。要始终坚持民族舞蹈的文化本色,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促进民族舞蹈多样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教育宣传,不断推动民族舞蹈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系梧州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