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新时代书法艺术新辉煌
——中国书协举办“主题性创作:定位·方法·路径”学术工坊
“主题性创作:定位·方法·路径”学术工坊现场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年度主题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推动书法事业繁荣发展,1月10日,中国书协“主题性创作:定位·方法·路径”学术工坊在北京举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永军到会讲话。中国书协主席团、分党组成员,协会直属单位、机关处室负责人,团体会员驻会负责人,中国书协第八届理事会、专委会,部分书法家代表等800余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中国书协副主席叶培贵主持。
徐永军在讲话中对中国书协近年开展的主题性展览和创作给予高度肯定。他说,中国书协开展的主题活动推动书法家沉潜文化传统,感受时代脉搏,用翰墨书写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和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凸显了书法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下一步中国书协的工作要以推进主题性创作为抓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思想引领贯彻到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在题材萃取、价值立场、表现方式、审美追求上,发挥书法在培根铸魂、成风化俗、社会美育和提高文明程度方面的引领作用;以推进主题性创作为契机,强化主题性创作扶持引领机制,提升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加大主题性创作的整体规划、原创扶持和专业指导,持续完善主题实践工作机制和主题性大展的评审遴选机制,推动书法学术研究与主题性创作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以推进主题性创作为链接,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职能,增强组织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主题性创作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深度融合,发掘和培养德艺双馨、艺文兼备、技道并修的骨干创作人才,以全国书协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带动书法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书协从艺术与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当代书法,通过“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以下简称“中国力量”大展)、“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 (以下简称“伟业”大展)、“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以下简称“征程”大展)等主题性大展,探索提升书法创作与展览的路径,打造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并重的主题大展模式。中国书协发挥组织优势与专业优势,在主题性创作中引导书法家群体深入体验生活、感悟时代,进而凝练文字、创新内容,寻求创作内容和艺术表达之间的契合。学术工坊从宏观角度总结“主题性创作与主题性展览”,从具体问题切入探讨书写的规范与笔墨的表现,将推动新时代书法在理想性和方向性上纵深发展。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围绕主题性创作发言,介绍了协会组织主题性展览和创作、着力推动书法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情况,探索以“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为根本思路,以主题性创作为重要抓手,以展览模式的改革与拓展为主要途径的做法,引导书法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时代。提出要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深入推动开展主题性创作,从政治内涵与艺术形式、传统继承与时代表达、专业引领与大众普及、笔墨与文本、作品与展陈等维度丰富完善创作展览模式,努力实现新时代书法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是推进书法界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学术为观照、审视行业的主题展览及创作得失,更好地加强队伍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更是深化书法界行业行风建设的一次创新尝试。
本次活动采用观点交互式、论辩式,九个议题都有主要阐述人提出议题、中国书协专项课题组成员对谈、著名专家评议等环节,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和补充。整场研讨既有学理分析,也有理性归结,学者专家围绕推进主题性展览和主题性创作中的关键环节、学术概念和突出问题互相辩论、相互启发,场面激情迸发、紧凑活泼。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现场带动线上,安徽等部分省份还设立了分会场。活动注重发挥主席团、理事会、团体会员、专委会的引领作用,上下联动,带动行业理性思考、协同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本次学术工坊总结了近年来全国书法界勠力同心举办主题性大展的做法举措,并以创作为中心深入探讨了主题性展览的组织运行机制改革,从“定位、方法、路径”切入,兼顾细节问题与宏观理念,从学术角度系统审视“主题性创作”的性质、理念、操作模式等问题。
关于主题性创作的定位、重要性
“主题性创作”是一种时代、生活、文本、情感、笔墨相互映发的综合创作模式,有四个关键词,即鲜明的时代性、书法的社会担当、人民性、书写者的“在场”。主题性创作与展览的关注点在于为重大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策划实施的创作和展览。凸显时代风貌的创作需要紧扣时代主题,需要书写者走进群众生活,调研考察,借助文字、笔墨写好中国故事,以体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抒怀”的使命担当。
主题式创作的方法与路径:“三性”“三段式”和“四贴合”
会议总结并阐释了主题性创作的“三性”总要求: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三段式”创作模式:沉浸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四贴合”特点:寄情抒怀表达方式与记言录史时代功能相结合,文本呈现形式与时代表达内涵相融合,书法家主题创作与社会生活相贴合,推出精品力作与展览展陈中国风格相契合。“三段式”创作模式重启了书法的记言录史功能,创作过程即“以事成文,以文濡墨”,以笔墨讲述事迹、表达心声,而文本形式则设置了“白话文”和“古诗文”两种,实现古今文化与时代的碰撞交融,进一步推动书法家思考“笔墨当随时代”,回归初心本心的社会责任。书写的规范:加强文本审读,追求艺文兼备
会议阐明了中国书协主题性展览文本审读评议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合理适度为原则,把握好‘文’与‘艺’的关系;坚持以学术规范为准则,把握好纠错与宽容的关系;坚持以切实所需为目的,把握好作者当前文化现状与日后涵养提高的关系”,并实行“小组讨论→专家评议→作者申议”的“一事一议”审读方式。以“征程”大展为例,审读工作由撰文指导组、审读组、专家组共同完成,体现了对文字审读工作的严谨,有效推动书法家自觉追求文墨并举、艺文兼备。
笔墨的表现:自撰文的倡导、白话文的实践
笔墨当随时代,近年来中国书协提倡自撰文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篇优秀自撰文不仅在于文采,还要有哲学美学思想作支撑,要有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积淀。文字记录时代和生活,笔墨体验情感和生命,这是书法家需要努力精进的方向。同时白话文作为书法创作的载体,是机遇也是挑战。白话文的创作要努力达到:突出思想性和纪实性、投入真实情感、增强叙事能力、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及话语蕴藉性。书法家要以文章承载思想,以笔墨表现情怀,传递真善美。
主题性创作是笔墨映现时代的展览导向,也是中国书协展览机制改革的重要探索,对当代书法发展格局的丰富与延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主题性创作既是艺术探索也是文化主张,是对传统书法观念的发展和延伸,而非重构或否定。创作者以“浸入式感受”书写富有“人民性”的时代文本,以文辞、书法为传播媒介,同宏观思路和细节把控的审读工作互动配合,呈现出生动而严肃的书法盛筵,使欣赏者再次回归于浸入式体验,构建出体验、书写、审读、反馈、展示、欣赏的整个过程。
本次学术工坊基于中国书协近年成功举办的三次主题性展览,打破了固有的展览模式,将“艺文兼备”的指导理念体现于创作和组织实践,重新激活了书法“娱心意而示褒劝”“美教化而移风俗”的抒情功能与社会功能。大家表示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投入到书法艺术的传承创新之中,为时代而书、为人民而写,努力铸就新时代书法艺术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