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性创作与主题性展览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议题一:“主题性创作”的边界与方向

  ●张冰(发言人):“主题”是一个宏观的视角,是可以反映时代与社会、国家与人民,能够唤起更多时代共鸣,并且具有延伸社会效应的议题。“主题性创作”是一种时代、生活、文本、情感、笔墨相互映发的综合创作模式,以“三段式”创作思路为核心内容。“主题性展览”是一个影响面很大的社会文化活动,以“四贴合”为主要要求。“主题性创作”中策展、作者、观众、传播四个维度的内涵特征与文化意义,凸显了“主题性创作”区别于一般创作思路的根本差异。

  ●杨勇(对谈人):“主题性创作”的四个关键词,即鲜明的时代性、书法的社会担当、人民性、书写者的“在场”,强调主题性创作与主题性展览的关注点在于为重大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策划实施的展览。凸显时代风貌的书法创作需要紧扣时代主题,这就需要书写者走进群众生活,调研考察,借助文字、笔墨写好中国故事,这种“沉浸式感受”帮助作者进行社会体验的感情凝练与升华,让创作更好地体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抒怀”的使命担当。

 

  议题二:“三段式”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于有东(发言人):“三段式”书法创作理论是将专业性与人民性、时代性相结合产生的创作模式,打破常规书法展的局限,打开书法文化的受众面,书写者走出书斋、贴近人民,从个人情感式创作转向历史性叙述,使书法融入人民大众。从另一方面讲,则是激活了书法的记言录史社会功能,创作过程即“以事成文,以文濡墨”,而文本形式则设置了“白话文”和“古诗文”两种,这是古今文化与时代的碰撞交融。 “三段式”理论从“事”“地”“人”“精神”四个层面入手,以笔墨讲述事迹、表达心声,使文艺沿着更具普及性和全民性的方向发展传播。

  ●祝帅(对谈人):“浸入式感受”是作者在对叙述对象的深度调研和体验中,形成身临其境的触动,进而完成文本的写作;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是将体验转换为审美,体验与创作之间建立了一种心理上的转译机制,即所谓“体验式书写”,这一创作方式与抄写唐诗宋词表现的心境不同;三段式中的“主题性创作”并非前两步的递进,而是作为创作观念始终存在的引领和指导,创作者需要始终保持对“主题性创作”的高度认知,完成情感、文本、书写的转换和内涵的同一。因此,创作者的身份具有多重性质,他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语言的表述者,还是文艺的表现者,整个书法创作的过程则是还原风物人情之上的艺术升华。

 

  议题三:时代文本与记言录史

  ●虞晓勇(发言人):古代优秀书法作品得以传世,笔墨的娴熟、风格的感化、范本的价值以及文辞内容都是重要因素。书法作品是“三段式”理论的最终呈现,而支撑这一表现形式的是书写内容,群众能够与创作者产生共情、与书法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书写内容。文本中展示的人的精神层面的表达,比如坚韧不拔的精神、锲而不舍的信念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是群众获得感受的出发点。对于创作者来说,文本既包含记录部分,又包含情感、思想等抽象的非物质的表达。因此,白话文、古诗文是表现文本的手段,不是决定文本价值高下的标准。文本要具备严谨的表达、优美的词句、丰富的内涵、发人深省引人共情的意趣,不管用哪种表现手段,皆可为书法创作增光添彩。

 

  议题四:“三性”与“四贴合”

  ●宗成振(发言人):以“专业性”联系“人民性”和“时代性”,表明“专业性”包含笔墨的发挥,内容情感的寄托,它能够体现时代社会的文化属性,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三者同源所出,又回归同一。这“三种性质”与“征程”大展中提出的“四贴合”是相互印证的,前者是“主题性展览”“主题性创作”的属性,后者是方法。“将书法寄情抒怀表达方式与记言录史时代功能相结合”,强调书法创作的性情表现与鲜明的主题内容相适应。文本的呈现与展厅效应相互生发,将传统的书法文化、创作艺术赋予时代活力,即“文本呈现方式与时代表达内涵相融合”。完美地呈现时代特征,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亲和力,需要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的参与、融汇和表现,这样的主题创作更能发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推出精品力作与展览展陈中国风格相契合”,书法家个体的创作与展览群体的呈现有着统一的指导思想,保持“主题性展览”在宏观调配和微观表达的高度契合。

 

  专家评议

  ◆李刚田(评议专家):中国书协近年来举办的主题性书法创作活动,提出“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的创作导向,提倡“以事成文,以文成墨”的创作方式。作者不再是将自己排除在外而单纯地抄录古诗文,不再单纯关心技巧的表现与形式出新。作者要融入时代,作品要表现现实生活,彰显时代精神,同时在书法中要表现深厚的传承、作者的艺术想象、真挚的情感乃至气质禀赋与审美追求,深化历史传承,立足现实生活,高扬主体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唤醒我们的创作激情与浪漫情怀,既是我写我心,又是我写生活、我写历史、我写时代。主题性书法创作一方面要体现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同时也要符合“展览时代”作品的形式表现与审美特征,在书法创作中努力探索新的路径。主题性书法创作要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协调,形式美要服从于、服务于主题内容,作品的可读性与可视性并重,书法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同时体现。时下书法创作中唯形式至上、技法至上的思潮与主题性书法创作明显是不相适的。如何把握创作激情的表现、形式美的营造与书写内容的可辨识性之间的度,主题性书法创作对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尽管有些方面作者还不习惯,把握“艺文兼备”还不能够得手应心,但是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一个可喜的开端。

  当然,世界是包容的,书法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主题性的主题创作,也有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专题性创作,当然也有非主题性的创作,或者突出形式与技法的个性化的创作,包括探索性、实验性的创作。正是这种多元与丰富推动了当代书法创作的繁荣发展。当代书坛应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个主旋律就是人民性、时代性,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丛文俊(评议专家):主题性创作自古有之,举凡庄重、正规的场合,都会对书体和风格有相应的要求,即使是写入《急就篇》的草体、入碑的行书,也不例外。这是一种文化、人与书法的自然融合,以此成为传统。至于那些大量的尺牍和草稿杰作,如《丧乱帖》《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之类,由于文辞内容与其人其书的高度统一,遂成为另一种类型的主题性创作,其光彩映照千载,至今不衰。当代书法大都流于设计制作,或放纵自任,不别文辞内容、不别书体、不别作品的固有功用,而以作品形式和炫技为鹄的,看似花哨丰富,实则很苍白,成为一种缺少灵魂的俗弊。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向传统学习,用敬、用心去感悟其妙之所以然,尝试回归到书法之本源的艺术精神方面。

  ◆刘洪彪(评议专家):其实,书法前贤留下了太多“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的经典之作。若无数十位文人墨客汇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仰观浩宇,俯察大地,极目八荒,敞怀万物,就绝不会催生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若非对颜杲卿、颜季明父子在安禄山叛乱中挺身而出,奋力抵抗,以致父陷子死的极度悲愤,颜真卿笔下也很难出现情若浪潮、势如风云的《祭侄文稿》。

  曾几何时,当今书坛临古代碑帖、抄古人诗文几成多数书法家的书斋常态,以写像古人碑帖为目的,不思变改;以抄录古人诗文为惯式,不假思索。如此字仿古人、文抄古人之书写,究竟对当世有多大意义?对后世又有什么价值?

  中国书协连年筹办主题性展览,引导浸入式感受,提倡体验式书写,无疑是对当代书法家艺文兼备、德艺双修和当代书法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战略性举措。

  ◆叶培贵(评议专家、中国书协副主席):讨论“主题性书法创作展览”,需要综合辩证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核心要义。

  “主题性创作展览”是中国书协“十六字方针”的时代聚焦。“十六字方针”中,“多样包容”是总基调,符合“双百”方针,是统领性的。而“植根传统”和“鼓励创新”、要求“兼备”的“艺”和“文”,分别构成两个大的指向。

  “主题性创作展览”中的一项重要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情境和历史场域中进行情感体验、文本撰写,表象上似乎只是对“文”的具体化探索,但深入地看,情感体验和文本撰写并非外在于“书”的事情,相反却极有可能影响到对笔墨(也就是“艺”)的理解,从而推动“传统”“创新”关系的再认识。展览约稿过程十分鼓励参展书法家在“艺”上充分发挥,布展过程高度强调“艺”的充分呈现,高度关注参观者的观展体验。因此,对书法本体的重视程度在主题性创作展览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是得到了强化。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体验和撰稿过程,将可能促使更多书法家走出相对狭窄的书斋与展厅,更主动地向历史和生活敞开。历史增强文化底蕴,生活提供精神源泉。书法艺术的当代发展,只有真正获得这两个方面的强有力支撑,才能不断凸显书法的民族特质,才能持续提升当代书法融入新征程文化创造的宏大事业格局的能力。

  ◆张继(评议专家、中国书协副主席):我认为,书法艺术创作中笔墨表现是其审美的核心要素之一。事实上,真正的书法艺术精品,无不是在传统、时代、个性的融会贯通中力求笔墨的精彩表现。笔墨表现与优秀书法传统本是融为一体的。刘熙载曾言“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揭示了书法作品与创作主体内心世界这一关系。由于书者个性和审美情调不同,有的追求野趣、有的追求拙趣、有的追求清趣、有的追求柔趣,都能使莫名异趣跃然纸上。但是,当今有的书者包括个别资深书法家在面对一些主题性创作,尤其是面对与国家大政方针相关的重要主题性书法创作时,似乎有异常反应,准确地说是有束手束脚之感。事实上,主题性书法创作,如果主题好、立意高、作品精,不仅能得到业界及社会认可,还会因其主题的历史性使其在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的同时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反之,若作品创作水平欠佳,即便具备很好的主题和立意,其总体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朱培尔(评议专家):所谓的“主题展”,在很长时间停留在其有纪念意义的节点,按照书法家的级别或年龄在展厅中挂上他们提供的作品这样的初级层面,缺乏对于书法本体发展的思考。近年来,中国书协围绕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与事件,在书法的主题性展览方面,立足书法本体发展,以策展和创作模式为切入点,以引领当代书法发展为目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书法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主题展,从书法家的选择、文本的产生,到具体的创作尤其是在对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要求方面,再到每一件作品的把关、装裱等方面,无一不面面俱到,不放过每一个可能会影响整体的瑕疵。对于展厅的选择与作品的陈设,有空间的切割、多媒体的应用、有灯光与氛围的营造。这种新的书法主题性展览,可以使我们对“主题”有更好、更深刻的体验,并从而引发对于书法艺术发展的进一步思考,并促使书法家提升创作语言与风格。

 

  主席团观点

  ◆王丹(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主办的主题性展览,与以往的展览有所不同,经过整体精心策划、立体而丰富的装置、尺幅的变化、书写内容的选择等,都体现了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对于作者而言也是一种新的体验:如何完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与传统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流露到针对性的有意而为之,经过反复打磨努力呈现正大气象和中华美学精神等。对主题的准确把握、切实的体悟才能铺垫情感基础,激发创作灵感,表现技法的长期积累与恰当的运用,才能做到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毛国典(中国书协副主席):“征程”大展是继“伟业”大展之后的又一场重大主题展。中国书协在几次大展中总结、探索、倡导的“三性”“三段式创作”与“四贴合”理念,全面提升了书法家深入体验生活能力、凝练文字能力、审美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延了书法在当代的社会功能。

  ◆代跃(中国书协副主席):开展书法主题创作,以主题创作为主线,办好主题书法展,是当代书法人情动形言的集体时代表达,是时代对书法人的期待。各级协会都应当以这次讨论为契机,认真思考与探索研究,并作为我们当前和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主题书法创作中主题的选择方向及定位的确立非常关键。把牢时代主题,组织书法人深入生活,走向大众,扎根人民,既可以让我们的书法创作守正出新,又彰显中国精神。在坚守书法本体立场,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实现与时代的同频共振。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正确的方向,实现书法艺术理想与时代精神表达的有机契合。

  ◆刘月卯(中国书协副主席):主题创作的定位应该是“古韵新声”。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对每一位书法家提出的课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代书法艺术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主题性书法创作只有将书法记言录史功能与笔墨表现紧密结合起来,方能彰显书法艺术的时代属性。我们要以“为时而著”之心、之文、之笔墨,深耕主题创作,在实践中发现主题、创作主题、升华主题,真真切切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书法作品。

  ◆张建会(中国书协副主席):近年中国书协举办的主题性展览,在整体策划、文本架构、书风多元、内在逻辑的整体规划以及“三段式”书法创作方式等方面,突破了常规的书法创作模式,克服了“为艺术而艺术”和脱离现实的局限,把书法从书斋的小圈子里拓展到整个社会,引导广大书法家在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作者的眼界、境界等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高度。书法家群体性记录时代、描写时代,共同完成当代主题性创作宏大叙事的书法创作,既实现了当代书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拓展了书法的未来发展方向、维度与路径。

  ◆张胜伟(中国书协副主席):成功的主题性创作是对书法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准确界定与把握。主题性书法创作是艺术探索也是文化主张,是对传统书法观念的发展和延伸,而不是重构或否定,它反映的更是一种精神,是对民族、历史、现实、时代、当下、人民的深切观照。主题性书法创作重“写”也重“读”,重“写”在于提升创作主体的道德和艺术修养,重“读”在于提升欣赏客体的审美鉴赏能力,当下这两种能力都需要提升。人、文、墨要相互依存、相互映照,此外大众书法鉴赏力的提升也是当务之急。

  ◆顾亚龙(中国书协副主席):主题性创作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明确的创作主题和内容,通过艺术“语言”的展现,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主题性创作应该兼顾以下五个方面:传统意识和现代审美的统一、主题内容和政治性的统一、表现形式和主题创作的统一、笔墨语言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总之,要站在历史发展观的角度与时俱进,将笔墨语言融入时代,体现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结合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凸显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用优秀的作品服务社会。

  ◆鄢福初(中国书协副主席):近年来,围绕中国书协统一部署,湖南省书协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的主题创作和专题展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我对于主题创作,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主题展览顶层设计的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视野要广,在主题上心怀“国之大者”,关注国家大事,体现家国情怀。其次,书写文本是书法的载体,不可不慎。紧扣主题、深入生活、广泛调研、投入情感,逐步由“书为心画”升华到“书以载道”的境界。第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称得上“赏心悦目”,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心的触动。因此,文本要写出“大气”,契合当代中国的正大气象。

  ◆潘善助(中国书协副主席):近年来由中国书协提倡的主题性创作,目前至少展现出六个方面的变化,分别是策展、作者、观众、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作品。作品应该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这里谈四点我的思考:一是如何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二是要研究书法名作的古与今,古代经典名作的创作多以作文为主、作字为辅,我们现在是作字为主,正在向作字与作文相结合不懈努力;三是要加强与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现代音乐史、美术史上不乏领着任务“要我做”的名作;四是要加强书法中与外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