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戏曲:坚守、多元与生机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div class="TRS_Editor">
<p> 2022年,中国戏曲在创演生态异常艰难的形势下,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年度特征。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优秀戏曲作品创作演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戏曲创作成果在国家级展演和评奖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戏曲创作导向也在政府扶持剧目题材项目中发生转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曲经过新世纪20年的扶持与发展,成果初见, 2022年各类地方戏曲展演着重展示优秀青年表演人才,地方戏曲后继有人;网络演播的重要作用日渐突显;而如何尽快恢复戏曲生态、促进戏曲创作和演出,是目前戏曲面临的首要问题和主要问题。</p>
<p><strong> 现代戏创作佳作迭出彰显剧种自信</strong></p>
<p> 近年来,在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倡导下,现代戏创作成为戏曲创作的主流,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题材成为戏曲创作的主要题材类型,现代戏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戏曲化、艺术化的手法表现红色题材、英模人物等现实内容,能够熟练驾驭宏大主题与个体命运、戏曲传统与艺术创新的重要关系,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现代戏作品,以及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昆剧《瞿秋白》、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等都是其中翘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红色题材戏曲作品在彰显剧种特色、体现剧种自信方面表现突出,像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主题深刻、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舞台呈现独具匠心,唱腔上既保持剧种特色又自创新腔,表演上既充分张扬赣南采茶戏的独特程式又大胆进行创新,这种有效的剧目积累对地方剧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昆剧现代戏创作一直有争议也是创作难题,但是昆剧《瞿秋白》却以优异的舞台呈现攻克这一难关,富有现代意识的戏剧结构、精心的剧情选材、巧妙的情节构思、人物的铮铮铁骨与文士风流、昆曲古雅净逸的古典美学意韵,使得该剧成为昆剧现代戏乃至当代现代戏创作的高标独帜,无论是演员的举手投足、念白唱腔,还是作品的气韵情致,体现的都是主创团队对昆曲古典美的坚守,以及对昆剧这一艺术瑰宝的充分自信。戏曲现代戏创作愈见成熟在业界已然达成共识,而昆剧《瞿秋白》的成功则标志着以昆剧为代表的古典戏曲现代转型的完成。</p>
<p><strong> 题材类型多元化倾向凸显</strong></p>
<p> 新创戏曲作品往往在各级艺术节、戏剧节、展演活动上集中出现,因此这些活动是检验当下创作成果的重要平台,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其获奖作品不但代表了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也能体现出创作导向。与前几届中国艺术节相比,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的剧目类型明显呈现出题材多元化、剧种多样化的趋势,除红色题材外,历史剧和古代故事剧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地方小剧种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光彩。本届中国艺术节戏曲类“文华大奖”剧目共有7部,其中评剧《革命家庭》、锡剧《烛光在前》、越剧《枫叶如花》和川剧《江姐》均为红色题材,另外3部是莆仙戏《踏伞行》、彩调剧《新刘三姐》和川剧《草鞋县令》,明显体现出剧种、题材的多元化特点,《踏伞行》是一部地域特色、剧种特色都非常鲜明的古代故事剧,彩调剧《新刘三姐》是对经典保留剧目的现代性再创作,既耳目一新又富有怀旧情怀,川剧《草鞋县令》则是历史剧,而历史剧类型的戏曲作品在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榜单上暌违已久。</p>
<p>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戏剧人也乘势而起、顺势而为,创作出数量众多的现实题材戏曲作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剧目,现代戏经过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再加上新世纪以来力度强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和深化,历史题材、古代题材戏曲创作历史经验积淀深厚,在创作上早已蓄势待发。2022年9月和12月,文旅部相继推出了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新编历史剧如昆剧《范文正公》、越剧《苏秦》、淮剧《范公堤》、秦腔《昭君行》等剧目已经推出,相信在这样的创作导向指引下,戏曲创作守正创新、百花齐放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p>
<p><strong> 戏曲人才培养成果显著</strong></p>
<p> 2022年各类戏曲展演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展示戏曲传承成果和青年戏曲力量,着力培养青年戏曲人才,为戏曲后续长期发展注入新血液、新能量。2022年是“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第二个3年的首年,本届盛典推出了“新三年·新百戏”计划,举办了以中青年演员为演出主体的全国戏曲领军人物优秀剧目展演,实施了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举办了“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传习班,并且创立了中国戏曲人才传承基地,这是放眼全国、前瞻未来的人才培养计划。2022年11月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地方戏精萃展演,精选全国40个剧种的经典折子戏,不但地域上兼顾全国,剧目选择以各剧种经典折子戏为主,表演上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精彩纷呈,整个展演10台演出均以青年演员担纲主演,使得传统戏曲洋溢着青春活力, 15名优秀青年演员也被授予“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p>
<p> 优秀戏曲作品的多剧种移植,一直是戏曲院团剧目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这对于丰富剧团剧目、提高表演水平、培养青年表演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也是戏曲生产的优良传统。在这方面,国家京剧院移植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一事特别值得关注。为了培养青年表演人才,国家京剧院今年专门成立了青年团,并且移植越剧《五女拜寿》,将其作为青年团的开团大戏,展示该团生、旦、净、丑多个行当、流派传承发展的青年力量。经典优秀剧目移植为戏曲青年人才培养注入新营养与新活力,这种对成功经验的“复制粘贴”,对于戏曲人才的培养来说立竿见影。此外,国家京剧院还举办了“百日集训”、全国京剧武戏人才培养班等,为培养青年戏曲人才做出了表率。</p>
<p><strong> “云演播”对戏曲传播影响巨大</strong></p>
<p> 2022年,戏曲演出能正常进行、各类戏曲展演能够如期举办,互联网传播影响巨大。相较于前两年因疫情影响很多展演活动不得不延期举办甚至取消的情况,2022年全国性重大展演活动如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全国地方戏精萃展演等都在本年度如期举办,这与“云演播”的常态化和深入人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剧场演出与网络直播两手都抓,现场直播与录播两手准备;即使参演剧团不能赴展演举办地进行现场演出,也可以在剧团所在地现场演出,同时进行网络直播,正常参加展演活动;即使剧团在规定演出日无法演出,也可以如期在网络直播平台播出演出录像。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地方戏精萃展演都遇到了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云演播”的强力加持下都迎刃而解。可以说,“云演播”打破了戏曲演出的时空限制,让戏曲传播更加便捷自由。</p>
<p> “云演播”也给戏曲演员们带来生机,为他们开辟爆发个人“小宇宙”的新天地。借助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戏曲演员不但可以演出剧目、展示演技、一争高低,还可以通过直播化妆、穿戴、卸妆等后台生活将戏曲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推向深入。同时,新的科技手段也不断被运用到戏曲“云演播”中,如国家京剧院5G+4K高清的《龙凤呈祥》、昆山昆剧院的5G全息直播《浣溪纱》以及戏曲“元宇宙”概念的推广等,都走在戏曲“云演播”的科技前沿。</p>
<p> 然而,戏曲终究是现场的艺术,网络直播虽然解决了“看戏”的问题,“看好戏”的问题终归要在现场才能得以实现,戏曲演员与观众台上台下的共情与互动,只有现场演出才能得到实现。对于戏曲艺术来说,这个现场既包括都市剧场,更包括广阔的民间草台演出。当前,戏曲演出市场正在慢慢复苏,而大伤元气的戏曲创作演出生态的恢复,既需要正确的创作导向,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只有这样,戏曲生态才能快速恢复。2023年,新的开始,期待戏曲更精彩。</p>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