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下艺术学(舞蹈)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与人才培养分论坛
●江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舞蹈学科本身具有独立品格,其发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努力”到“上世纪80年代以降的成就”再到“今天的繁盛景貌”的三个标志性阶段。要坚定中国舞蹈学发展的自信。
●许薇(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
在新版学科建设中应尊重舞蹈实践的特色和发展规律,舞蹈专业博士的设立很可能消除专业与理论的隔阂,确保舞蹈专业博士践行理论与实践并进。
●李颖(西安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
舞蹈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应秉持课程知识体系的创新、实践教学对接实践场景、聚合课程教学创新主体、人才深度融入社会结构四点核心导向。
●陈育燕(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
师范院校艺术学、舞蹈学科可以借助综合性大学规模大、学科齐、学术氛围浓厚和科研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车延芬(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在科技和艺术融合中,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速舞蹈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建构起契合现代中国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夯实舞蹈学科建设。
●夏燕靖(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教授)
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两个改革意图:一是推进艺术学科实践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综合培养;二是推动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机制一种转变,也就是构成研究型人才和创作型人才。
●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舞蹈专业性不能只是体现在身体的表象上,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示,同时也是精神的传达、思想的呈现、文化的创造。
●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英才教授)
这次艺术学重整实现了三个层面的强化:强化艺术门类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强化各个艺术门类共有美学倾向,强化理论与个体艺术实践的关联。
●张尧(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教授)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戏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戏曲自信和审美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戏曲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
舞蹈学科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走向整全的艺术图景之上,对舞蹈艺术进行重新定义,突破原有的理论盲区,找到新的学科增长点。
●安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
中国舞蹈一定要走向世界,单向传播没有意义,只有在懂得他者文化的基础上将他者文化融入到本土文化中,这种交流才是有效的,这才是跨文化交流。
新时代专业型舞蹈教师教育研究
●苏珊·考夫(美国纽约大学斯坦哈特学院文化、教育与人文发展学院教授)
要实现“高效学习”的舞蹈教学方法,应该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学生的先验知识与学习能力、课堂环境、授课内容四个方面深耕。
●张征(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教书育人”职业理想的树立都应从少年时期抓起,让音乐教育的火种播撒在全国各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宋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在美育教育专业学科的本体性研究中,教师需要基于证据进行教学,不断了解“学‘教’”“教‘教’”的新证据,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的专业性,更好回应新时代背景下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要求。
●刘炼(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新时代背景下舞蹈教育人才培养应以“根基性”培养体系为导向,设置“核心性”多类课程,更新“教与学”的观念,提供“链条型”就业出口保障。
●拉尔夫·巴克(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舞蹈学系主任、教授)
课堂教学在强调教师主导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中心。
●吴蕾(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舞蹈艺术教育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夯实基础,在新时代、新业态、新布局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培养具有使命担当、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创新和可持续成长的专业型教师人才。
●张云鹏(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系主任、二级编导)
解决现有教师学历层次过程中应处理好导向性问题,正确面对科研工作明确教师以真实的提高为目的去解决学历和职称问题,同时把握好与教学工作的平衡。
●曹亮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
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需在注重专业化的同时加强职业化的培养,打造实力与实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端优质的舞蹈教育人才。
新课标 新场景 新发展:
舞蹈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与社会责任
●杨敏(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
建构中国舞蹈素养体系是新时代舞蹈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核心力量,舞蹈素养体系涵盖了对人、对审美感知和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文关怀等要素。
●钟宁(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授)
舞蹈课程依托其他学科的过程是反哺其他姊妹学科实践“双赢”的过程,更是各艺术学科融合实践的过程。
●安歌昕(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院副院长、教授)
美育协同建设能提升师生对美育、对美的情感的认知,激发教师发掘审美教学内容,并以美作为教学的行为,进行有意识和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
●周鹏(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副教授)
舞蹈尤其是中国舞,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通过舞蹈美育与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多学科的融合,成为生动的舞蹈传统文化课程。
●刘厦静(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舞蹈艺术公共教育作为实践界面艺术赋能公共文化的实践产物,就在知识论界面平行态产生与舞蹈艺术专业教育的知识命题。
●刘轩(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院院长)
舞蹈基础教育要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用舞蹈的方法在学生认知与思维的发展中完善性情涵养与审美能力。
民族舞蹈研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苏娅菲(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需要具备自觉且自信的创作态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打造民族舞蹈的共同体美学。
●伍彦谚(中南大学教授)
对待民族文化应该保持“守正创新”的态度,将民族舞蹈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进行剖析,探寻其研究的当代价值。
●叶笛(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舞蹈学系系主任、副教授)
长江流域舞蹈文化互动的起点是民族交往、交融、交流,长江流域民族舞蹈通过持续性、渐进性、双向性、再造性的区际文化互动,形成了一体化的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空间。
●常译允(北京舞蹈学院助理研究员)
传统舞蹈的文化生命力和社会感召力,是维系各民族之间和谐关系的原动力,是建设和谐边疆的文化源泉,是维护边疆社会团结稳定的文化堡垒。
●杜乐(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舞蹈作为中国文化从原始信仰向人文思想转变的重要文化符号,触摸远古舞蹈历史的同时,也是对先民宇宙观、自然观和生命观的思考与追问。
●彭小希(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新一代舞史研究者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融合中西,继承前辈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努力建立具有中国范式的古代舞蹈图像研究方法。
“新时代·新机遇·新观念”舞蹈产业发展研究
●李建伟(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一级巡视员)
当前演出市场的趋势呈现出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呈现“演艺+商业”的新零售模式逐渐形成、科技成为演出行业发展的新动能、原创作品持续发力、新媒体传播与演出营销深度融合四个特点。
●景小勇(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应坚守文艺院团“国家队”的引领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高标准,着力创作体现国家水准、民族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赵铁春(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新时代剧院团的经营管理应当重视公共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普及和反哺推进观众拓展和教育公益产业,从而充分发挥好剧院团“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张海君(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
未来数字演艺可能会呈现从单一的导演中心制到复合型创制团队、从单纯的演艺展播到智慧剧场和数字藏品、从初级线上尝试到全面生产运营、从传统的演艺人才到复合演艺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王延(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歌舞团团长)
上海歌舞团会继续采用“文教结合”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实现舞蹈艺术、演出空间和教育空间的叠加,为文教融合发展提供基础。
●陈飞华(上海歌舞团原团长、一级导演)
从产业角度来看,要抓好剧目生产,关注作品流通到市场以后是否引起了目标观众的高度关注;从国有文艺院团的角度看,要注重分析成本和收益。
●王全兴(苏州芭蕾舞团有限公司团长)
要以积极的心态拥抱艺术创作、生产方式和传播媒体的变化,将舞台艺术和网络数字化深度融合,以适应新的演出市场规则和消费环境。
●杨树聪(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
舞蹈在天桥艺术中心已经从播种走向了繁茂,舞蹈已成为天桥艺术中心的标签。
●杨奕(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团团长)
中国歌剧舞剧院从实体舞台和虚体舞台两个维度提出“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公平提供优质剧目的社会演出机会,不断挖掘演员综合能力,助力舞蹈演员转型。
●朱鹤(国家大剧院制作部副部长)
北京舞蹈学院与国家大剧院的深度合作,在专业岗位需求方面进行相互促进与补给,直击舞蹈作品创作痛点与运营要点,用舞蹈作品拉近“市场与教材”的距离,在互联网思维下携手前进。
●索尼娅·科斯蒂奇(纽约巴瑞什尼科夫艺术中心主管)
艺术机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剧场空间,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一个群体。希望更多的艺术家能够来到艺术机构里成长。
●张朝霞(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艺术组织应从战略布局到生产策略进行调整与优化,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整体性文化策略,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生产管理体系,走以“美育”达“善治”的院团场馆艺术生产之路。
●刘岩(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如何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融于舞蹈创作、教育,使其更好地服务大众、社会,是舞蹈“两新人才”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刘锋(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志愿服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顶尖舞者”是舞蹈行业的英雄群像,他们的共性就是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顶尖”不是结果,而是一种态度。它是追求极致道路上的努力前行,是追求艺术高峰上的顺利攀登。
●赵梁(赵梁ART创始人)
要用现代舞的身体语言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因为所有的身体语言都承载了时代赋予的文化缩影。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故事可以跨越国籍、文化、隔阂和边界。
●李德戈景(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在舞台聚光灯下,我们要有最精湛的艺技或者最顶尖的信念、状态、态度;在平时生活当中,我们要以志愿服务的心愿走到人民当中,走到田间地头,为人民而舞。
●王亚彬(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一级演员)
在舞蹈发展过程中舞蹈人才的延续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将舞蹈职业进行最大量化,使舞蹈在广泛领域中不断获得新生。
●骆文博(北京歌剧舞剧院首席演员)
我们作为中国舞者要继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最高级的肢体语言彰显文化自信,汲取对舞蹈有积极作用的艺术门类的营养,给舞蹈赋能。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元宇宙阶段的数字展演将形成一种新的体验,元宇宙中媒介不再只是传播,而是将虚实结合达到全互动、高沉浸式的奇观体验,成为更持久、更深刻的社会生活现象。
●宋震(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元宇宙就是新一代智能技术应用和数据网络的创新集成体系,本质上讲是一个虚实穿梭的机制,未来演出和空间艺术呈现都要依赖于此。
●赵海英(北京邮电大学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教授)
在人工智能的今天,文化计算和人工智能这两个概念,代表了科技实力的突破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完美融合,彰显“跨界”的深刻内涵与明确目标。
●姜小巍(哔哩哔哩综艺制作中心制作人)
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将节目内核从舞蹈延伸到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并以技术赋能,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国风舞蹈综艺的可持续性关键点还是如何通过舞蹈讲好中国故事。
●冯铮(河南卫视演艺事业部副总监)
节目不应该与时代脱节,要让舞者成为舞台的主角,坚持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在不同垂直领域不断尝试,持续拿出优质作品才能有未来。
●石敏(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抖音直播才艺品类业务部负责人)
越来越多的舞团和舞者以直播和视频的方式向大众传递舞蹈的律动之美,舞蹈更是抖音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舞蹈在数字媒介的参与下,改变了艺术语境,舞蹈不仅是特定的艺术形式、行业和职业,更是文化消费的流量密码,是文化认同的介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