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勖力飞越五洲四海的天鹅
——评杂技剧《天鹅》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
<div class="TRS_Editor">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6/202211/W020221109474611945995.jpg" oldsrc="W020221109474611945995.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天鹅》剧照 侯扬 摄</font></p>
<p> 杂技艺术是中国艺术百花园里一朵绽放惊奇的花朵。这花朵兀自满带着一种奇观感,历经千年不变。</p>
<p> 从秦汉时期至明清,百戏、杂剧、武戏、杂耍、练摊儿、马戏,林林总总的叫法,概况了这花朵在不同时代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奇花有了一个既中国又世界的名称——杂技。美轮美奂、民族气息浓郁的中国杂技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走出国门交流的艺术门类。在民族特色技艺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勇于创新的杂技艺术家们,融合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新时代实现了由技艺到台戏,由台戏到剧场空间沉浸式体验的全面创新。</p>
<p> 近年来,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连续推出两部杂技剧力作,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引发业界高度关注。2019年杂技剧《化·蝶》,实现了杂技艺术从技到戏的新突破,树立了杂技舞台艺术的新标高。2022年10月21日至22日,新编杂技剧《天鹅》在广州大剧院成功首演,迎来全球巡演的新期待。万紫千红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总导演赵明坦言:“希望能通过杂技艺术丰富多变的创作可能,尝试再次颠覆观众对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固有印象,创造具有现实意义且更深刻的哲理性思考。”</p>
<p> 创新是超越重复。《天鹅》这部杂技剧延续了赵明一贯的创作理念:在中外古今丰富的文化宝藏和具体的生活体验中吸纳营养,提炼主题,打磨叙述线索,“着力寻找与杂技创作最理想的结合点”。</p>
<p> 《天鹅湖》是蜚声国际的西方经典芭蕾舞剧,芭蕾的足尖功夫与杂技的肢体技能是理想的结合点。杂技剧《天鹅湖》以中国杂技“高难险奇”的创意,展现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做到了芭蕾的奇迹与杂技的经典之共生。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总监艾丽莎·亚当认为杂技剧《天鹅湖》“使古老的中国杂技焕发新生,让西方的芭蕾融入了东方的神韵”。</p>
<p> 《天鹅湖》开创了杂技艺术从技到剧的转向,在技巧难度和舞蹈语言结合上,颠覆了观众对传统杂技、舞蹈的认知。那么,2022版的《天鹅》如何超越2004版《天鹅湖》,实现题材与技艺的交融,刷新艺术创作的难度和高度?且看:</p>
<p><b> 生态主题有别裁。</b>杂技剧《天鹅》的创作团队勇于触碰时代关切的生态主题,以小见大,以天鹅(这是一只不仅仅属于东方的天鹅)来折射人类的共同命运。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观念。“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涵化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天鹅这一意象传递美的毁灭、美的重生等审美意义,唤起世人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认知与共识,从深处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传递“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观,以东方智慧叩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难题。</p>
<p><b> 象征隐喻讲故事。</b>《天鹅》在表现主题的艺术形式上采取了更具思辨性的诗化表达,通过象征手法讲述现代天鹅之死亡与复活。艺术剧院的线上民调显示,相比《化·蝶》,年轻观众更喜爱象征性叙述风格的《天鹅》。这提示了一个有趣的角度——题材的当下性、问题性并非创作的障碍,内容与形式上的挑战反而有助于生成丰富的艺术审美意义,带给观众更开阔的思考和体悟空间。《天鹅》通过眼睛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天鹅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是那一只天鹅。天鹅重生,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p>
<p><b> 音乐摹写新意境。</b>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具有生而不息、随情势而附体的可能。《天鹅》化用西方古典音乐佳作。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俄国柴可夫斯基为芭蕾舞剧创作的《天鹅湖》组曲等经典名曲,穿越时空,为当今世人带来沉静和心灵的净化。《天鹅》以新视角诠释经典音乐作品,赋予它新的含义,引发观众情感共鸣。音乐语言与舞蹈、杂技的肢体语言艺术提挈交织,编织出了这部剧所独有的时空叙述语言。这是一种由熟返生的艺术境界。</p>
<p> 技艺交融高、奇、美。《天鹅》这部剧中西折中,技艺融通,将写意杂技与高难技巧程式结合。尽管杂技艺术的外在表现是“杂”,即丰富,但只有把握了“技”这一艺术本体特征,才能征服包括芭蕾艺术家在内的世界观众。然而,技巧和艺术相辅相成,化技为艺才能达到情境交融。</p>
<p> 以写意性、抒情性,融合传统杂技的当代表现方式,将旁类艺术对象“杂技化”,形成杂技艺术的名场面、程式化表演体系,有助于推动中国杂技的创新发展,带动杂技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足尖站头顶、肩上阿拉贝斯等技巧创新,由吴正丹、魏葆华创立的“肩上芭蕾”已有传人。剧中杂技与芭蕾舞剧有机嫁接的名场面——倒立技巧的四小青蛙代替四小天鹅舞,同样留下令人难忘的印象。</p>
<p> 我们仍然可以对《天鹅》的创作抱有更多的期待,例如,观众不满足于剧中天鹅之死的戏剧冲突,感到铺垫不足、戏剧张力不够,如何解决?最后象征人类重新燃起的理想之光,如何营造意境才更直抵人心?北京冬奥会采用“灯火如豆、心灯长明”的意象,既传达低碳环保理念,又符合审美逻辑和舞台叙述逻辑,提供了一个范例。又如,剧情必要处能否融入中国音乐元素,增强戏剧感染力?例如《图兰朵》中的“茉莉花”,《胡桃夹子》中的“中国茶”音乐片段。</p>
<p> 从杂技剧《天鹅湖》《化·蝶》到《天鹅》,我们看到广州杂技艺术剧院创编新剧的探索轨迹。在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叩问当代之思的故事框架中,“天鹅”这个艺术形象有了新的突破,从这一个,成为我们中的这个。表现方式上,杂技剧采用杂技艺术plus+的方式,突破艺术门类之间的边界,探索、拓展杂技剧的主题、题材,反映了中国艺术的使命和担当。无论是表现传统故事题材,还是关切当下的人类共性之问,用杂技艺术去传达优美意境和情感内涵,这本身就是对杂技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大肯定。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广东省文联</p>
</div></div>